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学生要老师教会他所有的智慧。老师笑了笑,从桌上拿起一个苹果,放到嘴边大大地咬了一口。过了好一会儿,老师才又张开嘴,将口中已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中,然后对着学生说:“来,把这些吃下去!”学生惊惶地说:“这……这怎么能吃呢?”
老师又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正如汲取别人的智慧,必须经过你亲自去咀嚼,去实践。”学生恍然大悟:苹果新鲜而甜美的滋味,是需要由自己来品尝与体会的。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2007年9月28日国际孔子文化节祭孔子文的开头部分,请你围绕孔子“开创私学、教授了三千弟子、周游列国推销仁道、编修春秋经书”等内容,再续写四句,注意一定要押韵。
天高气清,惠风和畅。
齐鲁金秋,朗天煦阳。
大哉孔子,华夏师长。
仁义礼智,千秋普光。
,。
,。
下面材料讨论的是语文课改中的问题,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不超过60字的文字。
适应与转化,是辩证法运用于语文课程改革要坚持的根本原理。所谓适应,是教要适应学。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过于强调学生的学要适应老师的教,其本质是强调內因(学生的学)要适应外因(老师的教)。新课程的教学,在于要创造更能适应学生的学习的教,体现的是创造性利用外因和改造外因以适应内因。所谓转化,是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适应是转化的基础。如果教师的教不能促进学生的学,当然就不能实现这种转化。
请以“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四个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
童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篇诗歌,
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书。
答: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流畅。(不能改变原意,可以增删、调换个别词语)
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的我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①
②
③
④
仔细观察右图,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对杜甫之像作一番描绘。
要求:运用第二人称,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描写顺序恰当,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