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台湾问题,我们的认识是 ①二战结束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 ②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 ③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 ④国际反华势力以及“台独”势力是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两个重要因素()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民国时期某教科书写道:“第一本用活版印出的重要书本,则是在一四五四年出版的《圣经》。……但既有活版印刷术,便当有适宜的纸料,否则书籍仍不从增加起来。……后来中国的棉纸,被阿拉伯人引入了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各处……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散遍于穷乡僻壤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为()
A.中华文明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 |
B.民国时期对西方的认识浅陋且不科学 |
C.印刷术发展是造纸术革新的必要前提 |
D.造纸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 |
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 |
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 |
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 |
D.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 |
《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文中的“原则”不包括()
A.“爱人者,人恒爱之” | B.“兼爱、非攻” |
C.“春秋大一统” | D.“无为而治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一言以蔽之是“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其中“中国需要世界”体现在( )
A.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加,地位举足轻重 |
B.可以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被动接受规则的不利状况 |
C.发展中的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 |
D.中国深化对外开放,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