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这段话表明
| A.新政一直遭到资产阶级强烈反对 | B.美国30年代的大危机具有偶然性 |
| C.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 D.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 B.农业合作社的纷纷建立 |
| C.50年代末“大跃进”运动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引导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
| B.引导个体手工业者的互助合作 |
| C.对民族资产阶级剥削加以限制 |
|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缓和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 B.减少农产品出口,稳定国内市场 |
| C.提高农产品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
| D.提高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利益 |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 B.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
| C.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
(原创)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
| A.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 B.“20年建成共产主义” |
| C.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 D.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