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试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经济政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的矛盾与悖论

问题:
(1)“某朝”是指什么朝代?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2)历史往往充满矛盾和悖论。请以该朝的历史为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18世纪末至19世纪后期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状况有几个典型特征:神经衰弱(心理病症)快速增加,主要原因很简单——现代文明;将写信、写日记、传记、自传、画肖像画视为天经地义的个性表达方式;把追求隐私作为孜孜以求的一个家庭生活目标。
——彼得•盖伊《中产阶级文化的形成》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个主要由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办公职员、销售人员构成的新的职业群体迅速崛起,西方学者将这个群体称为新中产阶级。新中产阶级崇尚闲暇、厌恶竞争、奉行消费主义。
(1)材料一种的外国学者认为宋代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请根据材料一来说明该观点。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文明给中产阶级造成精神压力的原因。思考这一时期英国中产阶级能够追求个性、注重隐私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与新中产阶级崛起的关系。结合新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人户
11.85
8.46
12.12
14.13
2人户
12.43
14.27
23.51
28.67
3人户
20.67
33.5
39.58
37.57
4人户
23.22
24.1
14.31
11.11
5人及5人以上户
31.83
19.67
11.48
8.52
资料1982年、1990年、2000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据南京市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1)指出商鞅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家庭带来的影响。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3)根据上表,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1896年《中国环行记》
材料二 以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清末科举》
材料三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时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3)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举制的研究进入兴盛期,“科举学”已成一门专学。根据材料三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科举制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盛宣怀奉命会同商约大臣吕海寰在上海与英、美等国谈判修订商约。他目睹当时上海“洋商总会如林,日夕聚议,讨论研求,不遗余力;而华商向无会议公所,虽有各帮董事,互分畛域,涣散不群,每与洋商交易往来,其势恒不能敌”,深感有设立商会的必要。所以,盛宣怀奏请朝廷准设上海商业会议公所,饬令江海关道袁世勋会同上海通商银行总董严信厚迅速传集各大帮董事“设立总会”,委任严信厚为总理。
——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商会诞生后,工商各业资产者有了本阶级统一的领导机构,旋即改变了过去商与官周旋时以个人或行帮落后形象出现的状况。与畛域分明、互相排斥的传统行会判然有别,商会对会员和会友无籍贯和行业限制,是联结工商各业的中枢组织。因此它成立之后,有史以来第一次改变了工商资产者互不联系的孤立隔绝态势,将各业分散的资产者凝聚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从全国范围看,各省的商务总会虽互不统属,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商会联合会,但在比较重要的社会活动中遥相呼应,密切配合,以其“登高一呼,众商皆应”之势,使全国的工商业者通过商会这一轴心,建立起相互紧密联系的广泛网络,成为资产阶级初步发展成一支独立阶级队伍的重要标志。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成立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