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 ,乙 。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B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测得的地震的震级为 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 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 。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1分)图A为珠江流域开发示意图,图B为图A中某河段剖面图,表格示意珠江支流——甲河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甲河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耕地 |
林地 |
草地 |
荒地 |
其他 |
|
1978年 |
55.0% |
19.8% |
4.9% |
15.4% |
4.9% |
2008年 |
40.2% |
44.1% |
6.2% |
1.3% |
8.2% |
(1)说明珠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根据图表信息,分析甲河上游地区近3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并指出环境改善对该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4分)
(3)甲河流上、下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应采取何种对策以协调上游以及下游地区的人地关系?(5分)
阅读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中线调水工程的起点是__________。
(2)从图甲和图乙看,中线与东线调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除此之外,与东线相比,中线方案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
(3)结合图丙和图丁,分析如何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4)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还必须同时采取哪些措施?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我国共有煤炭、森工、石油等各类资源城市118个。2008年3月17
日,国务院确定了包括森工城市黑龙江伊春在内的第一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09
年3月6日,国务院又确定了包括煤炭城市山东枣庄在内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伊春、阜新、大庆、辽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批资源性城市转型试点。
材料二资源型城市类别及所占比例变化图
材料三 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
(1)与1952年相比,1 984年新增的资源型城市类别有。
(2)下列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变化趋势的正确叙述是
①煤炭型城市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冶金型城市数量持续增加③非金属型、森工型城市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增加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3)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影响伊春市发展的阻力。
(4)枣庄作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已初步转型。请你为该市今后
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10分)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其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根据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阶段Ⅱ成果:①我国某区域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内侧是广阔的平原,其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区气候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总之,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该区域的基本特征。②该区域某平原在历史上曾是一片荒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对该平原进行大规模开垦,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现在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该平原的荒地,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研究。
(1)依据阶段Ⅱ研究成果,推断该区域位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1分)
(2)比较该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特征的差异性,完成下表。(4分)
比较要素 |
该区域 |
长江三角洲地区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
典型土壤 |
水稻土 |
|
工业特征 |
重工业为主 |
|
农业发展最有利的自然条件 |
水热充足 |
(3)该区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1分)
(4)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该区域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受到限制。请你为该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四条合理化建议
读“风的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地面或高空)风向图,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风是在___________半球,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a表示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的
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A、B两地中,风速较大的是___________地,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