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1.图l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 A. | 锋面雨 | B. | 对流雨 | C. | 台风雨 | D. | 地形雨 |
2.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 A. | 海陆间循环 | B. | 海上内循环 |
| C. | 夏季风环流 | D. | 冬季风环流 |
3.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 A. |
南半球7月等温线 |
B. |
南半球1月等温线 |
C. |
北半球7月等温线 |
D. |
北半球1月等温线 |
下图表示我国东北某地20世纪50年代状况(图A)和现状(图B),据图完成小题。
有关该地区河湖特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河流含沙量明显增大
②湖泊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增大
③支流已演变为季节性河流
④湖泊调蓄功能增强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该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的组合,错误的是( )
| A.滥伐森林——黑土肥力下降 |
| B.围湖造田——生物多样性减少 |
| C.过度农垦——土地荒漠化 |
| D.过度引水灌溉——土地盐渍化 |
读“我国沙尘暴分布地区及出现次数示意图”,完成小题。
下列关于我国沙尘暴分布状况及出现次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我国沙尘暴分布呈片状 |
| B.沙尘暴出现次数由中心向四周减小 |
| C.沙尘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
| D.准噶尔盆地和科尔沁沙地为我国沙尘暴中心 |
西北地区成为北方地区沙尘暴沙源地的直接原因是( )
| A.植被稀疏,地表物质松散 |
| B.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
| C.多内流河,有断流现象 |
| D.地势低平,地形以盆地为主 |
生物乙醇是指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将各种生物质转化为燃料酒精。它可以单独或与汽油混配制成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某投资公司计划在下图所示的区域建立一条生物能管道运输线(G),可将生物乙醇由生产基地运至港口。专家评估这项投资,实现后可获得长期的回报。据此读图完成小题。
据图示信息可推测,成为该区域生物乙醇原料的优势作物应是( )
| A.甜高粱 | B.玉米 |
| C.甜菜 | D.甘蔗 |
将生产的产品运往港口,首选管道运输主要考虑的是( )
| A.地形与地势 | B.天气与气候 |
| C.产品性质与特点 | D.城市与居民 |
评估该项投资实现后,效益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
| A.从业人员少、工资低 |
| B.运量可保持稳定、费用低 |
| C.清洁新能源,市场需求量大 |
| D.该项技术已得到普遍应用 |
某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据此完成小题。
|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月均温 差值 |
0.13 |
0.10 |
0.18 |
-0.16 |
-0.13 |
-0.25 |
-0.43 |
-0.40 |
-0.20 |
-0.10 |
0.11 |
0.22 |
探究结果表明( )
| 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 |
| B.林地的年温差大,裸地的年温差小 |
| C.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 |
| 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 |
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①涵养水源 ②保持水土 ③减弱噪声 ④吸烟滞尘 ⑤防风固沙
| A.①② | B.②⑤ | C.③④ | D.③⑤ |
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保护日。下图为“北京市湿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小题。
北京市湿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建设 | B.垃圾填埋 |
| C.全球变暖 | D.泥沙淤积 |
增加北京市湿地的有效措施是( )
| A.上游山区退耕还林,涵养水源 |
| B.水库清除淤泥,扩大库区容量 |
| C.加强管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
| D.合理规划,挖建景观河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