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三、本大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汉唐雄风解
踏着历史的青苔与蔓草,不妨去仔细找寻解读历史开放的奥秘。
盛唐之音,掀开中国古代历史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结束百年内乱,“均田制”经济改革促成政治、财经、军事的全面昌盛,边塞军功频传,从上层高官门第到市井寒士,为国立功的荣耀感弥漫社会。东征西讨,大破突厥,融合吐蕃,招安回纥,连文人也争相出入边塞,著名大诗人几乎没有不亲历大汉边关的,习武戍边蔚为时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豪迈雄风,跃然诗行,哪里去找半点秀才议政的文弱相?
雄风呼啸,开放的中外交流才是其辉煌动人的乐章——
雄风既振,随之而来的是无所畏惧的交流与革新,诚招“海外”客商东来,引来“外资企业”落户。且看,“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酒肆的异域风味,兴许可媲美于今日北京城的美国肯德基。中原不乏美味,能教西餐中原开店铺,能容异国女仕掌酒店?足见引进开放胸襟的博大宽广。
雄风既振,随之而来的是无所畏惧的引进吸收与创造,让中国文化与西洋之风融汇璀璨的盛唐之音。“西域之音乃亡国之音,奈何遣我用耶”(隋文帝),前朝陈见,一反无豫,胡乐入汉,成了宫廷市井的“流行音乐”。“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李白),异国曲调汹涌,龟兹乐、天竺乐、波斯乐、西凉乐、高昌乐、骠国乐尽入“雅”、“颂”。胡旋舞流行朝野,纵横跳跃,旋转如风,不再只独行玉步轻摇,不再只有杨柳扶风,华夏传统舞与西洋“现代舞”交辉,弄得长安“伎进胡音务胡乐”,“京城人人学圆转”,几近前时迪斯科。
雄风既振,随之而来的是华夏文化的大发扬,大传播,大发展。亚、非、欧学子跋涉求学,使“国子监”爆满,“汉学之盛,近古未有”。西来的“刹那”“众生”“契机”“活泼”等外语词儿也由此汉化,影响汉语八百载。域外新潮摩登打扮更风行,“女为胡妇学胡妆”,喇叭裤百叠裙,胡服胡饰竞纷泊,甚为时髦,好比今日FASHION装。
惟独开放,汉唐才那么从容安详,后世功泽才那么久远。人笑马嘶,四海商贾毕至,是汉唐超乎寻常的生命力所在,是健全的历史性烙印下的重重印记。雄风与开放同在,开放与雄风并行,而开放与雄风同源于汉民族思维力的强健。
从一个已逝去的汉唐历史背影,是否可得出一个人文层面上的结论:生命潜能的不断张扬,是雄风既振的前提。封闭是懦弱萎琐的标记,而懦弱与萎缩是生命枯萎的前奏。巍巍华夏的不竭雄风,源于斯、长于斯。
⒓下列对“历史开放的奥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源于汉民族强健思维力的开放意识谱写了中外交流最辉煌动人的乐章。
B.生命潜能的不断张扬是巍巍华夏文明绵长不竭的永恒动力。
C.隋文帝排斥外来文化,固步自封、懦弱畏缩导致了隋帝国的昙花一现。
D.中华大地在挥去封闭、懦弱与畏缩之后必然会迈向开放、雄健与张扬。
⒔下列不能体现“汉唐雄风”“辉煌动人”的两项是(  )
A.“均田制”促成政治、财经、军事的全面昌盛。
B.引进开放胸襟博大宽广,诚招“海外”客商东来,引来“外资企业”落户。
C.一反前朝陈见,中国文化与西洋之风融汇,胡乐成了宫廷市井的“流行音乐”。
D.雄风与开放同在,开放与雄风并行,而开放与雄风同源于汉民族思维力的强健。
E. 亚、非、欧学子跨涉求学,使“国子监”学舍爆满,“汉学之盛,近古未有”。
⒕文章多层面阐述了汉唐雄风,请简要概括汉唐雄风的特征与表现。
答:                                                                                 
                                                                                     
⒖文章结尾由汉唐历史得出一人文层面的结论:生命潜能的不断张扬,是雄风既振的前提。封闭是懦弱萎琐的标记,而懦弱与萎缩是生命枯萎的前奏。巍巍华夏的不竭雄风,源于斯、长于斯。你是否认同这一结论,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一结论的理解。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ㅤㅤ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是旁边的树吗?不。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100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

ㅤㅤ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在共同的生存空间里,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它们几乎是又聋又哑,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而这自然也是现代农业必须使用这么多农药的原因之一,或许今后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例如把“多嘴”这个属性加入谷物及马铃薯的品种里。

ㅤㅤ虽然我一开始时说过树木是静悄悄的,但这点从最新的发现来看却值得质疑。一些研究人员想测试地底下是不是可以听到什么声音,不过要想把树木带进实验室里有点不切实际,因此他们观察的对象是谷物幼苗。果不其然!仪器很快就记录到了由根部发出的轻响,频率约220赫兹。而且有趣的是没有参与实验的幼苗对它也会起反应——在播放着频率约220赫兹声响的环境里,这些幼苗的顶端总会往声源方向生长,这意味着禾本科草类可以察觉到,或是干脆直接说“听到”这个频率。所以,植物可以通过声波来交换信息?我还没想过这可能代表着什么,因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不过下次当你漫步在森林里,那些林间传来的窸窣细响,说不定不只是因为风……

(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叶片婆娑的簌簌声以及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都属于植物被动发出的声音,而并非是它们在通过声波交换信息。

B.

当金合欢树被长颈鹿啃食时,它既会分泌出毒素进行自我防卫,也能够通过施放气体向邻近的其他树木发出警告。

C.

树木凭借流动的空气可以做到早期的预警,但是这种预警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气味“语言”一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D.

森林中的独行侠由于失去了与其他植物进行沟通的能力,无法意识到步步逼近的灾难,因而终将沦为昆虫的大餐。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杜登德语辞典》将“语言”定义为“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并不全面,其实树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语言进行沟通。

B.

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一段中心观点的材料:当昆虫啃噬橡树时,橡树为了自救会把苦涩且具有毒性的单宁酸导入树皮与叶子中。

C.

第二段中的“多嘴”以及第三段中的“听到”,这两处使用的引号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一段中的“语言”具有明显的不同。

D.

作者在介绍禾本科草类的科学实验和地下真菌网络时,都使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使本文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也更具说服力。

(3)与野生植物不同,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这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ㅤㅤ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ㅤㅤ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ㅤㅤ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一方国一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ㅤㅤ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ㅤㅤ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ㅤㅤ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

(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考古学者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

B.

考古发现可以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提供参考、印证和补充,让历史的内涵更丰富。

C.

考古证明,“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

D.

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开展更为扎实的研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

B.

文章在展开论述时,注重将传统历史学作为参照,用以凸显考古学的独特价值。

C.

第二段和第四段列举诸多考古发现,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

D.

第三段介绍多种学术观点,展示了考古学在上古史体系构建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土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能为其所属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提供佐证。

B.

中国考古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证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

C.

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发现了有关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信息。

D.

“考古写史”立足于考古发现,与以文献为本位的“证经补史”研究路径不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黄姚酿

ㅤㅤ不错,又是古镇。

ㅤㅤ但这是不一样的黄姚。

ㅤㅤ许多地方都有古镇,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然而,作为古镇的黄姚,并非复制的赝品、复述的往事……它是活的,从未丧失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ㅤㅤ在入口处,我就被震动,仿佛看到黄姚的心脏。那是一棵巨大而古老的榕树。通常,榕树的气根向下垂挂,服从着地心引力和生长规律;而这棵巨榕整体倾斜,枝干依然参天,尤其是气根呈放射状铺张,沉重、繁密而交错,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如果你观察过孵化中的蛋卵,就会发现,最先发育的是心脏,然后从心脏里长出枝枝蔓蔓的血管,如同树枝,布满蛋膜。黄姚的这棵巨榕,气根如血管般蓬勃有力,又保持着内在的通畅,仿佛为整个古镇输送着养分和力量。

ㅤㅤ为什么命名为“黄姚”?史料并无确凿记载。说法数种,基本认同与黄、姚的姓氏相关。光阴流转,古镇早就不是两个户族,许多宗族在此落地生根,修建祠堂。宗祠也如同心脏,溯流而上血缘意义的心脏,由此,宗族后代得以生生不息。即使这里地处偏远,甚至曾是荒川野岭,但踏山渡水的祖辈们终于在此停下脚步……从此,灶火不熄。

ㅤㅤ古镇不大,街巷也窄,但取景框里处处是风景。方寸之间,明清古建筑就有三百多座,有许多老屋、石桥、庙祠、亭台和匾额。假如从空中俯瞰,黄姚的檐顶覆瓦如鳞,那些瓦片显得薄而服帖;黄姚的街巷细窄,如鱼背上的脊线。每一户人家,都是这小镇一片既坚硬又柔软的鳞,游过如水岁月。当垂挂的灯笼,映在夜色中湿黑的路面上,朦胧中,就像锦鲤般的光影,我想,走在上面的人,是不是能在梦中骑跃龙门?其实,整个黄姚古镇就如一条千年之鲤,根本无须飞跃,它已如龙,具有神话中的不朽之力。

ㅤㅤ生活在黄姚,是神话般的日子,也是家常的日子。

ㅤㅤ这里有许多商铺客栈和茶舍酒庄,沿街闲逛,感觉瓶瓶罐罐特别多,都跟零食铺或药铺似的。细看,多为酱制品和腌菜。酱的主角,当然是黄姚有名的豆豉,佐以辣椒、香菇、牛肉等调成各和口味。腌菜用宽口瓦罐盛纳,盖着通透的玻璃盖子,里面是木瓜丝、小河鱼等。有酿制的各种果脯,从土乌梅到小黑橘,还有甘草柠檬。因为山峰众多,这里盛产野果,用来酿酒。黄姚的酒庄里花花绿绿,琳琅满目。除了常见的桂花酒、玫瑰酒、葡萄酒,还有不算特别常见的捻子酒、金樱子酒、万寿果酒、诺尼果酒。黄姚的气候和水土容易让身体湿寒,当地居民早已得出生活经验,辣椒热汤、果酒药饮都可用于祛湿驱寒。他们利用这片土地的恩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酿制生活的别样味道。这里有艾糍粑、糯米粽、葛根酥。有炖肉的农家菜干、润肺的罗汉果、熬汤的鸡骨草和五指毛桃。菜肴也有特点,有两道我记忆深刻——豆腐酿和南瓜花酿,主材和汤汁都味美。

ㅤㅤ这里的生活,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所以我说,黄姚不是仅仅展示给游客的博物馆,这座小镇有着古典的诗意——但它始终是活的,有自己的心脏、血脉和呼吸。刚才坐在台阶上掐豆角的汉子,除尽英丝,端着菜盆回屋,只剩提环在有着纵裂纹的木门上微微晃动;当街剥笋的妇人,闲闲地聊着天,手底下像从冷紫色的鞘里剥出一把把新剑;前来写生的素描少年,勾勒线稿,没有忘记那些勾勒石缝的苔痕。没有大喇叭的喧响,没有喋喋不休的噪声,即使商家推荐食物,也是平静地递过来邀你品尝。夜色之中的黄姚,更是宁静。千百年来,黄姚一如既往,在我们看来是写意的生活,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写实的生活。

ㅤㅤ真正活着的古镇,一定既是时间的杰作,也是人类的创造。

ㅤㅤ我想起那些工匠,想到他们手里传承的技艺。比如,雕。黄姚有砖雕、木雕、根雕、石雕、竹雕等,在一块看似平凡的器物上,他们愿意为美花费大量的时间。手在砖上粗糙,眼在石上昏花,整个的生命都在削刻凿砍上——而雕,是动作里最为克制和温柔的,由此使花鸟诞生,并且花瓣永不败谢,翅膀永不降落。雕是对砖石的温柔,绣是对织物的温柔,都是对美的怜惜;雕是耐心,绣是耐心,酿也是耐心,都是人和时间一起创造的魔法。

ㅤㅤ是的,除了酿菜酿酒,黄姚这座古镇也像岁月酿制的果实。在微雨中漫游,感觉黄姚就像雨滴一样古老,也像雨滴一样清新,它是用最干净的雨水酿制而成的。黄姚以酱腌闻名,但这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只有在最清洁的环境里才能酿制,才能无惧运用酱腌手段,把食物变成诱人的美味,而毫无浊气和混沌;才能让一切远离朽坏,才能在沉淀中,抵抗时间的侵蚀,散发自身的醇香与光泽。

(取材于周晓枫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

同质化:性质或品质趋于相同

B.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

虬结:蜷曲缠绕

C.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

率性:真诚

D.而毫无浊气和混沌

混沌:不纯净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以一句话独立成段是为了着重强调黄姚古镇的与众不同。

B.

第六段从“覆瓦如鳞”巧妙地引出一系列与“鱼”相关的比喻。

C.

作者对黄姚古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笔触细腻,富于表现力。

D.

作者希望将黄姚古镇如文物一样保护,并陈列展示当地的特产。

(3)文章第四段写古镇的榕树,请指出该段包含哪些比喻,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用意。

(4)“酿”字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黄姚酿”包含了哪几层涵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ㅤㅤ认知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ㅤㅤ最初,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该模式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程序”。认知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不依赖于身体,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这就是所谓的“离身认知”。离身认知观把人比作机器,把认知过程看成计算,认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如果把某个人收到的刺激信号输入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可以得到同样的感觉体验。可是,现实情况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千差万别。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也可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

ㅤㅤ其后,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大脑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息处理系统,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力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大脑神经元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的。然而,联结主义模式与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基础。

ㅤㅤ目前,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身体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有些认知内容是身体提供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初始概念。例如,“冷、热、温”等概念基于身体感受,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状态,我们会使用“冷漠、热情、温暖”。

(取材于叶浩生、苏得权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ㅤㅤ有许多实验支持具身认知的假设。例如,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参加一个关于耳机舒适度的测试。研究者告诉学生,这种耳机已经在走路、跳舞、听课等情况下进行了测试,现在要测试的是在水平移动头部(即摇头)和垂直移动头部(即点头)时耳机声音的质量。学生被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头部水平移动组、垂直移动组和对照组。在随后的测试中,学生先听到一段音乐,然后是广告商推荐这款耳机的一段话。水平移动组一边听一边摇头,垂直移动组一边听一边点头,对照组不需要移动头部。最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份简单的问卷,给这款耳机打分,并回答是否同意广商的观点。

ㅤㅤ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给这款耳机的打分,还是对广告商观点的认可度,头部垂直移动组分值都大大高于另外两组;而头部水平移动组在这两项的分值上,远远低于其他两组。这说点头的身体运动增强了积极的态度,而摇头的身体运动强化了消极的态度。

(取材于叶浩生的文章)

材料三

ㅤㅤ基于离身认知的教育观认为身体仅仅是一个“容器”,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体”;教育仅仅是心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思维、记忆和学习等心智过程同身体无关。这种身体“缺席”的教育观使教学变成了传输知识的机械运动,学习变成了简单的知识输入和存储过程,只启动了学生的大脑。学生就像一个接收信息的机器,只需通过记忆与练习将知识纳入自身记忆系统即可。知识的体验环节被忽略,甚至完全缺失。

ㅤㅤ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离身的教育观受到了质疑。具身认知认为知识经验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身体的体验性,“体验”应是知识获取不可或缺的途径。而身体是处于环境中的身体,接受环境信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体验,因此认知离不开身体所处的环境。

ㅤㅤ具身认知带来了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转变,更强调全身心投入的主动体验式学习。通过看、听、闻、触、做等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参与,引发主体体验式的学习,增强知识接受、获得的中介环节——感受、感悟。传统的视听课堂转变为注重操作性的体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身体充分调动起来,这在教授抽象的概念知识时尤为重要。例如,英语介词很抽象,教师可以用实物演示介词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演示,在体验的基础上自我生成对介词的理解。体验式学习离不开情境,情境不限于真实的现场环境,也可以是人为设置的再现情境。比如,学习课文《苏州园林》时可实地游览;参观博物馆时可通过VR设备穿越时空,触摸秦砖汉瓦,体验古人的生活。

(取材于殷明、刘电芝等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符号加工模式把人的认知比作计算机的程序。

B.

联结主义模式不把认知的本质看作是计算。

C.

具身认知在认知心理学中一直居主流地位。

D.

根据具身认知,蝙蝠对世界的感知与人一样。

(2)材料一第二段末尾引用了古诗句,下列对引用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证明不同的人对相同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体验。

B.

证明离身认知观把人的身体看成计算机的硬件。

C.

证明认知过程中人不只是像机器一样接收刺激信号。

D.

证明离身认知观的观点有难以解释的现实情况。

(3)下列观点来自材料一,其中能被材料二的实验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A.

身体的生理结构会影响人的认知。

B.

身体的活动方式会影响人的认知。

C.

有些概念源自身体与世界的互动。

D.

人类的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过程。

(4)根据材料三,下列做法不符合具身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一项是    

A.

学习成语“手舞足蹈”时,手和脚都舞动起来。

B.

上生物课时,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和植物园研学。

C.

朗诵李白《静夜思》时,随之做抬头低头动作。

D.

上音乐课时,要求学生把手横放在课桌上端坐。

(5)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⑤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

模式

观点

学习理念

离身认知

具身认知

/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 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 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 “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 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 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 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 1942~1943 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

“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

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

“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7. 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

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

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

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8.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发生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