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在《停战诏书》中说:“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
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
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
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从日本天皇的这一公
告中,不能看出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 |
B.日本天皇仍然为其侵略战争进行辩解 |
C.日本接受战败史实,准备向盟国方面投降 |
D.日本对其发动的侵略战争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 |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积极组织抗战。1937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
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
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
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
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中有这样一段材料:“很显然,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
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
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
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这么一来,日本
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下面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A.卢沟桥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 |
B.卢沟桥事变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阴谋蚕食华北乃至中国的重要步骤 |
C.日本军队选择卢沟桥作为事变的地点是处心积虑的 |
D.卢沟桥的得失,关系到中日两国在华北地区的平衡 |
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
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主要说明了
A.国难当头,民族矛盾激化 |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广泛接受 | D.国共两党开始合作 |
斯塔夫里阿斯诺在《全球通史》中说:“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
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此,
他做出的选择是
A.只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 | B.发动国民火革命 |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