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的问题。
(1)图1是人类性染色体的差别部分和同源部分的模式图。有一种遗传病,仅由父亲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该致病基因位于图中的部分。
(2)图2是某家庭系谱图。
1)甲病属于遗传病。
2)从理论上讲,Ⅱ-2和Ⅱ-3的女儿都患乙病,儿子患乙病的几率是1/2。由此可见,乙病属于遗传病。
3)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几率是。
4)设该家系所在地区的人群中,每50个正常人当中有1个甲病基因携带者,Ⅱ-4与该地区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甲病男孩的几率是。
(3)研究表明,人的血型不仅由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还与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在人体内,前体物质在基因的作用下形成物质,而的人不能把前体物质转变成物质。物质在基因的作用下,形成凝集原;物质在基因的作用下形成凝集原;而的人不能转变H物质。其原理如图3所示。
1)根据上述原理,具有凝集原B的人应该具有基因和基因。
2)某家系的系谱图如图4所示。Ⅱ-2的基因型为,那么Ⅲ-2的基因型是。
3)一对基因型为的夫妇,生血型表现为型血孩子的几率是。
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组别 |
光合作用速度 (μmolCO2·m-2·s-1) |
气孔导度* (mmol·m-2·s-1) |
细胞间CO2浓度 (μmol·mol-1) |
叶绿素 相对含量 |
|
25℃ |
有菌根 无菌根 |
8.8 6.5 |
62 62 |
50 120 |
39 33 |
18℃ |
有菌根 无菌根 |
6.4 3.8 |
58 42 |
78 157 |
31 28 |
5℃ |
有菌根 无菌根 |
4.0 1.4 |
44 17 |
80 242 |
26 23 |
*气孔导度是描述气孔开放程度的是 |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⑵250C的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_________。
⑶150C的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很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①_________________ ,促进了光反应;②________________ ,促进了暗反应。
⑷实验结果表明,菌根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_________条件下提高的比例最大
⑸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实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的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实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
①图中种群密度数据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_________值。
②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_________,接种菌种真菌后,该实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兴趣小组通过单独培养A、B两种酵母菌,观察到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7天内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了“混合培养A、B两种酵母菌,它们的种群数量怎样变化”的研究课题,并利用下列材料连续观察7天。
实验材料:含A种酵母菌的培养液、含B种酵母菌的培养液、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试管、滴管、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
(1)做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该如何处理?________。
(4)如图所示计数室为边长1mm的正方形,刻度为25中格×16小格,装入液体后,液体高度为0.1mm。如果经过计数与计算,求得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且已知稀释倍数为b,则1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________个。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的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___KJ和_____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_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看图回答下列Ⅰ、Ⅱ两小题。
I.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变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结合其它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能力。
互花米草起源于美洲,秸秆密集粗壮、地下根系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因此,许多国家为了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先后加以引进。但是其在潮滩湿地生境中超强的繁殖力,威胁着海滨湿地当地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互花米草适宜生活于潮间带,引种初期,其增长方式为 ,引种后生长受当地环境影响,其中 是影响互花米草种群最强烈的的外源性因素。
(2)互花米草广泛用于海岸线作为生态护坡,但一般不单纯种植,而与白茅、芦苇等植物一起种植,其目的是通过提高生物多样性来提高生态系统的 。
(3)下图是海岸线上互花米草等植被从开始建设直至稳定过程中,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与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示意图。其总初级生产量变化为 ,净初级生产量和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 ,(填“逐年增大”、“基本不变”或“逐年变小”)。图中叶面积指数与净初级生产量关系对农业生产的启示是:种植作物时要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