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材料2: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结合材料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2007年元月14日,中国与东盟10国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 根据该协议规定,中国将在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服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做出了新的市场开放承诺,具体包括进一步开放上述服务领域,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内容。这意味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步伐正日渐加快,中国-东盟贸易自贸区建设也迈开了第二步。
材料一中国——东盟2004-2005年的双边贸易和投资情况
年份 |
双边贸易总额 |
中国对东盟投资额 |
东盟对中国投资额 |
2004年 |
1058.80亿美元 |
1.41亿美元 |
30亿美元 |
2005年 |
1303.70亿美元 |
1.58亿美元 |
31美元 |
注: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857个项目,总投资9.4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8.25%。东盟国家来华投资项目达22075个,协议投资金额645.9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323.7亿美元,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6.46%。
材料二中国与东盟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经济互补。我们是友好近邻,也是重要的战略伙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东盟,东盟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共同的利益纽带把双方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双方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二是怎样坚持联系地看问题的?
环境专家指出,人类活动,诸如在沿海地带建造度假胜地,破坏自然环境保护设施,是这次印度洋海啸灾难空前的一个原因——人类不该占据我们不该占据的地方。50多年前,世界多数海岸线上并没有大的城市、大的旅游设施。但如今海岸线上宾馆林立,人群浮动,近海浅水处则到处都是满足食客用的海鲜养殖场,本来可以防御海啸的许多海洋树林和植物、珊瑚礁石,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逐步退化或消失。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印度洋海啸带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辨析: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
辨析: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
辨析: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可以概括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