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材料二 江苏综合创新能力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江苏拥有自己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还很少,创新绩效较低。据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江苏精神,使江苏经济发展出现了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的良好趋势。
材料三 目前江苏创新创业创优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但“三创”活动仍然受到体制、政策、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如把冒尖者视为“冒失”,把打破常规者视为“异类”,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愿冒险;民众性创新创业的机制尚不完善……
材料四 2006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入的领域外,民营经济都可平等进入。这条措施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这条措施利用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可以激发民营企业的投资创业积极性。
(1)结合上述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谈谈江苏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三创”精神。
由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忽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忽视对发展生产过程中的废物的科学治理,以致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臭氧层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今天,人类又不得不高喊: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观点?
(2)应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材料一:2006年8月10日,据台湾东森新闻报道,美国和菲律宾的科学家发现水稻的“防水基因”,可以让水稻完全泡在水中长达两周不受损,比目前的一周大幅增加了一倍的时间。
材料二: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试运行。青藏铁路的建成,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多年来,广大铁路建设者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恶劣的天气环境,创造了人间奇迹。施工中,铁路建设者针对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条件十分脆弱的实际,确立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环境保护原则,环保设施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终于建成了一条生态、环保模范路。
运用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表明了什么?
(2)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就解决农民工问题,国务院提出“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所谓“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就是对进城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等看待,使他们享有平等待遇和权益。
《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放在重要地位,加强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要在农民工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运用所学哲学认识论的知识,从有利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说明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必要性。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世界关注。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使空气质量严重下降,森林面积锐减,生态严重失衡。人类污染和破坏地球及生物环境,就是自毁家园。我们不能虚妄地去“征服”和“战胜”,更不能狂妄地去“消灭”和“铲除”,而要精心地加以保护。只有大家有了爱护环境的意识,清洁生产,绿色开发,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理?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人们应如何利用自然。
“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服从自然,就能命令自然。”你对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