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把“神舟”七号飞船送上太空的是被誉为“神箭”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为了发射神舟号系列宇宙飞船而研制的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是目前中国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火箭。为了“神舟”飞船的发射成功,1992年开始研制的长二F火箭,在历时8年的研制过程中始终将可靠性、安全性放在首位。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假如一套系统出了问题,可以立即切转到另一个系统;同时,火箭提高了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其可靠性指标从长二捆火箭的0.91提高到了目前的0.97,其安全性系数更是达到0.997,使它成为目前国内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型火箭中有两个系统是独有的。一个是故障检测系统,其中包括火箭上自动诊断和地面诊断两个方面。这套系统可以在飞船待发射阶段和上升阶段自动进行故障检测,一旦有问题它会自动报警。假如航天员正在发射塔的塔架上尚未进舱,他可以就近跳进塔架上的逃逸布袋。布袋是用一种弹力很强的特殊帆布做的,航天员跳进去后可以用四肢的阻力来控制下降的速度,像乘软滑梯一样从上面一直滑到地下室的安全地区。出现故障时,我们还可以将一些故障数据传输到地面,采用地面诊断。俄罗斯的火箭只有自动诊断功能,而没有地面诊断技术
另一个就是逃逸系统。逃逸系统也叫逃逸塔,在飞船的顶部,从远处看像是火箭上的避雷针。一旦出现意外,它可以随时启动。它的任务是在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一段时间,万一火箭发生故障,它可以拽着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在安全地带,帮助火箭上的宇航员脱离险境。火箭上的逃逸救生系统,美国是在发射30多次,前苏联是在发射100多次以后,经故障诊断才研制成功的
我国在长征二号F型火箭研发中,质量控制的标准之严格达到了近乎严酷的程度。除了进行正常的专项考核外,还对一些结构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火箭强度有影响的零配件,只要有一点不足就直接报废,然后重新设计生产,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火箭的飞行全过程不过600秒左右,我们却要求产品达到600小时的水平,以确保万无一失。
据报道,送“神七”上天,将是传统状态下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谢幕之战”。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从下一发开始,承担载人航天任务的长二F火箭将迎来大规模改进。
1.根据文意,对长征二号F型火箭“故障检测系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系统可以让正在塔架上尚未进舱的航天员安然脱险。
B.此系统由火箭上的自动诊断和地面诊断两个系统构成。
C.此系统和逃逸系统一样,并不能自始至终发挥功能,其作用时间是有限的。
D.此系统中的地面诊断技术是俄罗斯火箭所没有的
2.下列不属于提高长征二号F型火箭可靠性措施的一项是
A.火箭提高了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
B.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
C.在发射塔上设计安装了逃逸布袋。
D.对一些零配件,只要有一点不足就直接报废
3.根据原文信息,以下论断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目前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B.质量越大,长度越长,系统越复杂,火箭的功能就越强
C.长征二号F型火箭已经圆满完成它的使命,从下一发开始,它将被另一种新型运载火箭所替代
D.比较美国和前苏联的研制过程而言,长征二号F型火箭逃逸系统的研制还算是顺利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作为符号的丧家狗(节选)
①北大教授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这一惹眼词汇,引起热烈争论。不管是否懂《论语》,不管是否读《丧家狗》,以骂李零为卫道者有之,以骂儒家为捍卫自由者有之。
②事实上,这种把孔子双重符号化的结果,便是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而在各自的符号泡沫中进行言辞争执,以至于《丧家狗》也成为一个符号,标出崇儒与反儒两种立场。而丧家狗的说法,不但解构了孔子作为“至圣”的形象,甚至解构了“先师”的价值,乃至把他降格为一个千疮百孔的公共知识分子。
③李零在自序中这样概括孔子形象:“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在历史上,孔子的形象,曾经被文学家披上“素王”的华衮,被专制皇帝戴上“大成至圣文宣王”的桂冠,被康有为和孔教会推上“教主”的宝座,被冯友兰等哲学史家“祛魅”为“老教师匠”,到了李零的笔下,孔子被褪去一切神秘性、神圣性,变得时髦如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④如果仅此而已,尚不引人注意,李零接着又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⑤在现在的那些“怀抱理想”,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之中,恐怕没有太多的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丧家狗”这样一个“桂冠”。任何一个词语,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语义环境中彰显其意义。时代的变化,语境的变化,词语的语义也会产生变化。比如《论语•公冶长》里面,孔子赞扬宁武子,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评价他:“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是“愚不可及”一词的源头。今天如果有人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夸某人“愚不可及”,肯定要挨嘴巴。
⑥孔子一生,心怀周政,惶惶奔走于列国之间,其道不彰,退而修六经。他的很多言论和思想,已经通过制度、习俗、语言符号,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成为汉语人共同的思想源头。从这一角度来看,孔子即便不是孔庙中皇冠龙衣的孔子,不是教堂里神圣无比的孔子,但其圣贤先师的地位,却是无可否认的。
⑦解《论语》之书,起名为“丧家狗”,到底是为“丧家狗”一词正名,还是矮化孔子,一目了然。如果解《圣经》的,因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就理直气壮地起一个《死囚犯》的书名;解佛经的,因为佛陀四方行乞,便来一个《老乞丐》的书名,无论如何,都是解构过度。
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的依据是什么,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以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但他不是圣,只是人,且出身别贱。
B.孔子一生,心怀周政,奔走于列国之间,却因其道不彰,退而修六经,是凄凄如丧家狗。
C.孔子四处游说,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D.孔子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如他这般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下列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邦无道则愚”中的“愚”是指装傻充愣,与“邦有道则知”的“知”正好相对。
B.“愚不可及”一词在今天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继承了孔子彼时彼地的思想内涵。
C.在孔子眼里,“邦无道则愚”的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D.孔子评价宁武子的典故告诉我们,时至今日,他当年所言的“丧家狗”已不再是本原面目。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今天,孔子直接引发了崇儒和反儒两种立场之争。
B.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这说明人们把孔子符号化了。
C.以李零为代表,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均认同孔子是他们的鼻祖。
D.孔子已经被褪去神秘性、神圣性,被重新定位为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提示春耕的节气的名称。它是怎样变成祭奠先人的节日的呢?这不能不从清明前两天(也有前一天)的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在清明成为节日前,承载着国人祭奠古圣先贤的职能。溯其源,可直追两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人物——介子推。传说,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冷食),以此纪念介子推。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钻木取火,换取新火种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暮春三月正值改火,人们在新火未到的这一天,要禁止生火,食用冷食。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从节日的起源看,寒食节与祭祀祖先并无关系。早在寒食节出现之前,古人就有祭奠先人的习俗。起初,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墓穴上要堆起一个坟头,可以让子孙后代记住先人埋葬的地方。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逐渐浓厚起来。但是,一直到汉代,人们扫墓祭祖并无固定的日子。
进入唐代,民间逐渐兴起集中在寒食节祭扫的风气。唐朝的统治者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将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将之列入五礼。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沿至清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庭鉴于民间扫墓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从这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人们在祭扫坟墓时,越来越流行焚烧纸钱。寒食节期间禁火,禁烧纸钱的行为只能在清明进行。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清明上坟。也就是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扫墓祭祖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相——欢快踏青。唐诗中即充斥着丰富的踏青游春景象。像李正封所云:“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来鹄所云:“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屣齿香。”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安排在一起的呢?
古时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据古史传说,殷商的祖先契的孕育,就是由于其母在河里洗浴,吞食鸟卵所致。《论语》记载,孔子听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朋友们到沂水沐浴吹风。”孔子会心一笑,说:“我赞同你的理想。”至晋代,潘尼有诗曰:“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王羲之的兰亭之会,表明修禊、踏青习俗在士人中基本成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了上巳习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行祭之余,便兴致勃勃地进行郊游宴饮活动了。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元代一首描写清明踏青的诗云:“尽说游行好,春深桃李天。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阴间乃为阳世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对“寒食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为纪念晋国大臣介子推,规定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
B.寒食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代改火的习俗。暮春三月,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事先准备熟食。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寒食风俗。
C.最初,寒食节和祭祀祖先并无关系。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日盛。到汉代,扫墓祭祖还无固定时日。
D.唐代,民间逐渐开始集中在寒食节这一天扫墓祭祖。公元732年,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列入五礼,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下面诗句不是表现古人清明游春习俗的一项是

A.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B.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
C.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D.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开元二十四年,朝迁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这样,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样放假。说明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B.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日进行,主要活动是踏青、临河洗浴。孔子、潘尼、王羲之都在修禊、郊游宴饮中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C.清明祭祖并进行郊游,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清明游春之风更盛。主要是因为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也符合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文化传统。
D.按时间先后排序,三个节日是:寒食、清明、上巳;按其诞生后论,三个节日则是:上巳、清明、寒食。宋元以后,清明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春天的代表性节日。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一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靠次级抵押贷款。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的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借款人,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
美国的次级抵押信贷本始于房屋的实际需求,而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与客户的还款能力相脱节,更多地基于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在房屋市场火暴时,银行得到了高额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对次贷趋之若鹜。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则违约涌现。危机爆发。
次贷风暴还表明,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种种报道表明,在美国申请次级抵押的信贷者中,许多人甚至不知何为复利,亦不会计算未来按揭成本,但仍然兴致勃勃申请了自己本无力偿还的房贷,住进自己本无力购买的房屋。如此行事者大有人在,然而,大众性癫狂永远无法战胜市场涨跌无常的铁律,泡沫的突然破裂必然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创痛,首当其冲者正是误入泡沫丛中的弱势群体。
由于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问题,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居民消费,2008年12月30日美国公布的l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38,创出历史最低水平。同日美国公布的10月份SP/CS10座城市房价2.2%。如果情况不能尽快好转,上述数据将对美元的走势产生严重影响。同样,美元的走势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次日上午日元盘中最低跌至90.42,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欧元区GDP面临下行的风险占主导地位。
美国次级抵押信贷风波起于今春,延于初夏,在仲夏七八月间扩展为全球共振的金融风暴。虽经各国央行联手注资、美联储降低再贴现利率等于干预措施,目前危势缓解,但其冲击波仍在继续蔓延。国内舆论8月以来已对此国际金融事件给予较高关注,24日以后,又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相继披露所持次贷债券数额新闻发生,更证明了中国在危机中难以完全涉身事外。
当前,准确估计包括三大行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在次贷债券投资中的损失,恰如整体评估此次全球次贷风暴整体损失之原委,尚嫌为时过早。然而,以宏观视角细察此次全球性次贷风暴积聚、爆发、扩散之路径,已可总结出若干经验教训,对资产价格泡沫畸高、资本管制将去未去的中国正是镜鉴。
5.对“次级抵押贷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次级贷款者”是指收入不稳定,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而向贷款机构申请住房抵押贷款的人。
B.美国人喜欢超前消费,利用次级抵押贷款可以买房买车,支付一切费用。
C.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标准降低,但贷款利率相应的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
D.次级抵押信贷的风险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客户的偿付保障与客户的还款能力相脱节,房价走势不确定。
6.对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美国经济危机的产生,造成大量次贷者收入降低,无法偿还贷款,贷款机构亏损倒闭,从而形成大规模的次贷危机。
B.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诱因是美国地产泡沫破裂,房价急剧下跌。
C.美国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不高,一些次贷者缺少借贷常识,不知何为复利,亦不会计算未来按揭成本,但仍然申请了自己本无力偿还的房贷。
D.一些金融投资者对次贷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风险防范意识。在房屋市场火暴时,受高额利润吸引,金融机构对次贷趋之若鹜。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美国的房价持续上涨,次贷危机的隐患就可以消除。
B.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必然减缓全球经济发展速度。
C.中国金融机构在次贷债券投资中蒙受的损失,要依据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发展基本状况而定。
D.资产价格泡沫畸形高涨,迟早会给资本运行带来灾难性打击,从而引发局部或整体危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在田野、森林,我们还能看见天上飞翔的小鸟和地上奔跑的动物以及许多昆虫等。在我们周围还存在着无数的、几乎无所不在的各种微生物。所有这些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统统称为生物。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生物?到目前仍未有一个确切的数据。要知道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物种。所谓物种,就是指某一种生物,它们之间的遗传特征十分相似,能够通过交配繁殖出具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到目前为止,人类大约已鉴定出170万个物种,其中哺乳动物4200种,鸟类8900种,爬行动物5100种,两牺动物3100种,鱼类2.1万种,无脊椎动物130万种,高等动物25万种,低等动物15万种。然而,物种的数量远远不只这些。科学家估计世界上现有物种的总数大约在1000万种到5000万种之间。这就是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最直观和最基本的认识。①
因此,对生物的多样性可以解释为指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它们的遗传变异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所谓遗传,就是后代与前代有相似的特征。而变异,则指后代与前代之间或者不同的后代之间存在的差异。除了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自然界中的孤雌生殖和同卵双生以及人工克隆技术),世界上不会有两个生物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一个物种中也没有任何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的。②因此,物种的数量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的遗传信息的数量只构成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部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不仅权是因为有了数目众多的物种,还因为每个物种都包含了形态各异的个体。这就是遗传变异的多样性。当许多物种构成生态系统,而这些物种中的每一个都由许许多多不同的个体构成时,可以想像,由如此多的生物以及它们的共同生活的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将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容。
总之,生物的多样性包括了地球上上千万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在研究生物多样性时通常包含了三个层次,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动物游戏之迷》
文段中划线的“①”的所指是()

A.具有交配繁殖能力
B.遗传特征相似
C.动、植物和微生物各有系统
D.生物物种的数量

对文段中画线句子“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传信息的不同是极为普遍的情况
B.生物的物种不同是因为遗传基因不同
C.孤雌生殖和同卵双生以及人工克隆的生物的遗传基因是相同的
D.一个物种内的两个个体的形态不相伺

下列说法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遗传是后代与前代有相似的基因。
B.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种类在1000万种到5000万种之间。
C.遗传特征相似是鉴定生物物种的方法。
D.生物的多样性研究的范围很广,但基本上是从三个层次上着手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bán)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tāo),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对宝黛初会时的心理活动,下列分析得不正确的几项是()

A.黛玉初见宝玉时觉得“像在那里见过一般”,宝玉见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就是说明了他们曾经见过面,产生了久别重逢之后的喜悦感。
B.黛玉和宝玉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心灵感应,是两人感情上的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C.黛玉见宝玉时感到一“惊”,存于内心,因为黛玉原来听惯了别人对宝玉的评论:惫懒而顽劣。可是今日一见并非如此,自然便吃了一惊。再说黛玉初到贾府,须步步留心,所以只是内心想,而不敢说出来。
D.宝玉见黛玉时是一“笑”,现于外表。因为宝玉在贾府中是被娇纵惯了的,所以事事都毫无顾忌,好于表露。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