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2007年10月2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9时09分,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嫦娥”奔月旅程正式开始。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落入月表指定区域,成功完成硬着陆。
材料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为27天7小时多。嫦娥一号绕月飞行中,大约经历的昼夜交替次数是
A.494 | B.482 | C.18 | D.30 |
下列关于月球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上昼夜温差比地球上大 | B.月球上昼夜交替比地球快 |
C.月球上看太阳西升东落 | D.初一看到的是月球正面,十五看到的是月球反面 |
嫦娥一号撞击月球表面时
A.会产生大量太空垃圾 | B.减缓月球的自转速度 |
C.主动撞击,碎片受月球吸引,不会成为太空垃圾 | |
D.燃料耗尽,受月球吸引,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撞击 |
从嫦娥一号传回的月球照片显示,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月坑,这些月坑是
A.人类发射的月球卫星撞击而成的 | B.月球上火山喷发形成的 |
C.大量陨石撞击而成的 | D.月球上的岩溶地貌 |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时与成功撞击月球时相比
①地球公转速度要快 ②地球公转速度要慢
③北京的昼夜长短差别较小 ④北京的昼夜长短差别较大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时与成功撞击月球时相比
①发射时北京已进入夜晚 ②撞击时北京已进入夜晚
③发射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④撞击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下面是“某地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
该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
A.地壳张裂作用 | B.地层沉陷作用 |
C.风力侵蚀作用 | D.流水溶蚀作用 |
读下列四幅“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关于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陆性气候特征最突出的是甲 |
B.海洋性气候特征最突出的是乙 |
C.年降水量最大的是丙 |
D.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的是丁 |
下列关于四种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
②乙气候类型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
③丙气候类 型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④丁气候类型在南美洲分布最广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如图为北半球某地居民区的楼房的平面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本着既节约土地又使所有住户获得最佳光照,则楼房布局最合理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当该地房屋内接受正午阳光照射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赤道南北两侧印度洋的大洋环流方向相同 |
B.墨累—达令盆地的农民正值牧羊的农闲时节 |
C.北半球00C等温线位于一年的最南端 |
D.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
下图是“70°N某地24小时内太阳高度和该地某河流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此刻太阳直射的经线是()
A.90°W | B.120°E |
C.90°E | D.0° |
从流量曲线看,该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A.雨水 | B.冰雪融水 |
C.湖泊水 | D.地下水 |
世界大多数河流两岸及下游平原是重要的农业区,但该河下游却几乎没有农田,最主要的原因是()
A.纬度高,气候寒冷 | B.人口稀少 |
C.种植技术落后 | D.远离市场 |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观测者从甲、乙、丙、丁四个角度能够观察到右图所示昼夜状况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从a到b的方向是( )
A.向东 | B.先西南后西北 |
C.向西 | D.先东北后东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