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群落①、②、③、④含有以数字1到8代表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 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危害程度逐步增加)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和最小的是 ( )
| 群落 |
种1 |
种2 |
种3 |
种4 |
种5 |
种6 |
种7 |
种8 |
| ① |
92 |
4 |
0 |
0 |
1 |
1 |
1 |
1 |
| ② |
0 |
25 |
20 |
20 |
20 |
5 |
0 |
0 |
| ③ |
0 |
2 |
3 |
5 |
40 |
50 |
0 |
0 |
| ④ |
0 |
65 |
20 |
10 |
3 |
2 |
0 |
0 |
| A.①和② | B.③和④ | C.①和④ | D.②和③ |
图示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时,做法是( )
| A.分别用35S和32P的人工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
| B.分别将35S和32P注入鸡胚,再用T2噬菌体感染鸡胚 |
| C.分别用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T2噬菌体 |
| D.分别用35S和32P的动物血清培养T2噬菌体 |
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做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入细菌体内的成分有()
| A.35S | B.32P | C.35S和32P | D.不含35S和32P |
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十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十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
|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能说明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步骤是()
①噬菌体将自己的DNA注入到细菌体内②噬菌体的DNA利用细菌体内的成分复制出DNA合成蛋白质外壳③新合成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组装成子代噬菌体④释放子代噬菌体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