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令箭”何以成“鸡毛”
李天斌
“令箭”与“鸡毛”孰轻孰重,自不待言。倘若硬把“鸡毛”当成“令箭”,恐怕别有一番用意了。中国有句俗话:拿着鸡毛当令箭。令箭,是古代军队中发布命令时用做凭据的东西。鸡毛,则随处可寻,不值一文。近年来,有些单位出现一种新的动向:拿着令箭当鸡毛。有些人对于上级的命令、指示、规定、要求等等,在贯彻执行上,或应付对付,或大打折扣,或唱跑了调,甚至无动于衷。其危害一点也不亚于“拿着鸡毛当令箭”。而在检查这种行为造成的恶果时,我们的一些同志往往眼睛只盯着下边,归咎于下级。其实,我倒认为,在审视批评下级的同时,应当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令箭被当成鸡毛,自己应付哪些责任?
发令者本身没有把令箭当成令箭,或者说发令者本身把令箭当成了鸡毛,是造成下级把令箭当成鸡毛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句话说的好:令下如山倒。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评出命令的重要性。作为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应当重视自己发布的“命令”,此令一出,就要跟踪问效,有引导,有监督,有检查,有反馈,保证“令箭”切实落到实处。然而,有的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令箭”发布完了就万事大吉,似乎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红口白牙,白纸黑字,就会落在地上。不去检查,即使检查,也是走马观花。不去引导,引导也是做做样子;不搞反馈,反馈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如此对待自己发出的“令箭”,无怪乎下级也要拿其当“鸡毛”了。
“令箭”脱离实际,缺乏科学性,是下级把其当“鸡毛”的又一个原因。群众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拍脑门子下决心,拍胸脯子作保证,最终是拍屁股挨板子。毋庸置疑,有的“令箭”就是某些领导一时心血来潮,拍脑门子拍出来的,坐在办公室里坐出来的。这样的“令箭”发出来之后,往往叫下级很为难,执行吧,明摆着不行;不听吧,上级追究下来,只怕顶不住,怪罪下来也受不了。反正左右为难,有的干脆来个“装聋作哑”,于是“令箭”被闲置了。有这样一件事情,某乡镇规划发展经济建设项目,省里要求以工业密集型企业为主,市级领导明确要求以餐饮物流业为主,县里则要求搞一个上规模的建材基地,究竟如何“下手”?谁都不去论证,各拍个的脑门,结果给这个乡镇出了一道难题,不知如何是好,索性将此事“叫停”一阵子。上边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像这样“乱箭齐发”,无疑许多“箭”都会射偏,都难落实。
令箭被下级当成了“鸡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有的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自身形象不佳,要求不严,管理无序,本身就没有按“令箭”的要求去做甚至出尔反尔,违犯“令箭”。自己尚且如此,号令自然没有人听了,上行下效嘛。譬如,上级三令五申不准用公款大吃大喝,可就是屡禁不止,何缘故?关键是有的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不能以身作则,带头吃吃喝喝。有的检查组、工作组、观摩团走到哪吃到哪,到基层调研检查蹲点却是“吃喝拉撒睡”全包了,走时还要揣上一些“土特产”。自己对自己不加约束,不按规定要求去做,却大张旗鼓要求下级这个那个,自然难免遭遇无声的抵抗,令不行禁不止了。倘若自己做不到,别说是三令五申,就是掐着耳朵嘱咐恐怕也难有大的成效。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可谓入木三分,一针见血。事实表明,“令箭”是否具有权威性和号召性,不仅在“令箭”本身如何,是否科学,是否实际,它还在于发号施令者本身形象如何,是不是实事求是的践行者,是不是艰苦奋斗的表率,是不是执行纪律的模范,等等。一样的“令”,如果出自不同的人之口,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功夫在令外”了。
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令箭”被当成“鸡毛”的现象,与下级不相干。其实,要想讲清这个问题,必须具体“令箭”具体分析。是谁的责任谁来负,该打谁的板子就打谁,令箭就会恢复本来的严肃性和号召力,就会“令下如山倒”了。
(选自《中财论坛网》2008年4月7日)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
A.文章重在指出部分领导部门不应该把“令箭”当成“鸡毛”的问题。
B.拿“令箭”当“鸡毛”造成的的危害有时要比拿“鸡毛”当“令箭”还要严重。
C.作为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如果重视自己发布的“命令”,下级部门就不会拿“令箭”当“鸡毛”了。
D.令箭被下级当成了“鸡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行下效。
E.“令箭”被当成“鸡毛”的现象不能说与下级不相干。
F.“上边千条线,基层一根针”意思是说无论上级有多少“令箭”基层总能有一种措施来应对。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造成拿“令箭”当“鸡毛”现象的原因的是(3分) ( )
A.发令者本身没有把令箭当成令箭,或者说发令者本身把令箭当成了鸡毛。
B.上级部门“乱箭齐发”,致使许多“箭”没有射中“基层”靶心。
C.一样的“令”,由于出自不同的人之口,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
D.有些人对于上级的“令箭”在贯彻执行上,或应付对付,或大打折扣,或唱跑了调,甚至无动于衷。
3.如何理解文中的“功夫在令外”?(4分)
答:
4.根据作者的观点,你认为政府部门应怎样做才能“令下如山倒”?请分点概括作答。 (5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新艺术世界
十九世纪的为王尔德所喜闻乐“谈”的“看不见”的艺术世界,时至今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它依然值得谈论。如果要找一个与之对应的“世界”,那就是网络世界。准确点说,这便是一个由Facebook,Youtube,Twitter以及国内的微博、开心网等各种类型的社交性网站,也即所谓的SNS所构成的同样“虚拟”的世界,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艺术世界”。
王尔德在艺术世界里更喜欢谈论的是莎士比亚;而我们的“新艺术世界”中,诱惑的色情、血腥的暴力、异国的情调乃至无厘头,才是让人神往的主题。
显然,今天的人们在SNS这个“新艺术世界”里所追求的或所热衷谈论的东西已不是身为唯美主义者的王尔德所喜欢的“艺术”了。他当年冀望以蕴含有美的“看不见”的艺术世界,来弥补那个“看得见”的由粗粝的物质所构成的庸俗的现实世界。举凡生活中一切有艺术因素的或者可以转化为艺术的东西,他都乐于谈论。然而,在现在这个网络世界里,人们虽然也在谈论这些,但却不再像王尔德那样为了把生活艺术化而努力,而是更乐于把生活粗鄙化、恶俗化与色情化。
昔日的艺术世界,那些贵族们的沙龙和代表知识精英的纸面文化,如今已“沉沦”为芸芸众生的电脑屏幕和智能手机。
其实,在这个“看不见”的世界中,改变的还不仅仅是谈话的主题、交流的途径,随之改变的还有谈话的“主体”。王尔德及其朋友们当年喜欢的那个艺术世界是奢侈的、高雅的,那还是个印刷文化占主流的时代,没有几个人受过他那样的教育,同样,也没有几个人读过莎士比亚,可想而知,能够与其一起谈论并分享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人能有多少了。可是,现在,谁没有或者说谁看不懂《杀死比尔》《生化危机》呢?在这个影像时代,只要我们看到了能够看见的东西,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讨论并在言谈中建立那个“看不见”的“新艺术世界”。
米歇尔·福柯曾在一篇谈论社会空间问题的文章里指出,与“乌托邦”这样的不现实的纯虚拟空间相比,还存在着一个“异托邦”。“异托邦”与现实生活相对立并相互依存,而且,它真实存在,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补充。在今天,网络或者说SNS所提供的那个真实存在的“虚拟世界”,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异托邦”。在这里,人们多变,易怒,尽情地释放着自己在白天工作中被压抑的情感,同时也都在坦露着自己的真实的恐惧与怨恨。当然,这其中也有爱,可是爱意会很快被转化为轻薄的玩笑、荒谬的误识。所有那些在白天严肃的东西一旦进入这个属于夜晚的世界便会土崩瓦解。在这个世界里,白天的一切都会因无数话语的“加工”而融化,而变形。
因此,网络世界的话语,会有意无意对现有的词语进行“反动”。有时,它会以一种稚气的错别字,来代替词语已有的固定组合。如“同学”成为“童鞋”,“怎么”变成“肿么”。同时,它又像一个担心被父亲责骂的小孩,懂得让污言秽语“去污化”,以当面说脏话的方式来获得亵渎神圣的快感,又不被责骂,如变“你妈”为“尼玛”就是一例。
SNS所构成的虚拟的世界,成为话语的深渊。我们深陷其中,因为恐惧自己没有个性而试图以与他人不同的话语来声嘶力竭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可是当每一个人都想与他人不同时,话语本身的价值就会逐渐被掏空,只剩下空洞的声音,不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而同时,每一个人也都在其中失去了个性,坠入话语的深渊而不可自拔。
(选自2013年4月11日《文汇报》文章,有删改)下列对“异托邦”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异托邦”中,人们多变,易怒,尽情释放自己在白天工作中被压抑的情感,并坦露真实的不快情绪。 |
B.即使是爱意,“异托邦”也能够将其很快转化为轻薄的玩笑、荒谬的误识。所有严肃的东西都会被加工变形。 |
C.“异托邦”是由米歇尔·福柯根据SNS所提供的“虚拟”的世界,提出的与“乌托邦”相对应的一种社会空间。 |
D.“异托邦”是真实存在的“虚拟世界”。它与现实生活对立,但同样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补充。两者互相依存。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尔德生活的时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并不多,能够与其一起谈论并分享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人寥寥无几。 |
B.今天的人们在SNS这个“新艺术世界”里所追求或热衷谈论的东西已不是王尔德所喜欢的“艺术”了。 |
C.稚气的错别字和污言秽语的 “去污化”都表现出网络世界会有意无意对现有的词语进行“反动”的特点。 |
D.当每一个人都想与他人不同时,话语就会逐渐失去本身的价值,只剩下空洞的声音,不再具有任何意义。 |
概括“新艺术世界”的主要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
(摘编自《国学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
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
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 |
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 |
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
(3)严复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严复的“悖论与谜题”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考驾照
【美】安吉利卡·吉布斯
玛丽安去考驾照的那天下午,艾立克森太太陪她一起去。这是六月里第一个热天,她们开上大马路时,发现路上挤满了开往海滩的车辆。
艾立克森太太盯着她那双黑色、能干的手看,心里总有千百回地想着:家中没有勤快的她真不知该怎么办,先前雇用好几个白人女子管家的那段日子是多么难熬,那些态度很随便的女人认为替人做家事是贬低身价,给人带小孩更是莫须有的侮辱。
“你开得好棒呵,玛丽安,”她说,“我跟你说,别去多想上一次的事。那样的雨天,在那么陡的山坡上开,谁也会倾滑的。”
“出四项错误才不及格的,”玛丽安说,“我不记得路考官在我表格上划的×号,都是我犯的错。”
“有人说那都是他们在暗示你得塞点红包。”艾立克森太太心有怀疑地说。“不是的,”玛丽安说,“那样反倒把事情弄得更糟,艾立克森太太,这我很清楚。”
车子停在路边一小行车队的后头,路考官还没到呢,剩下的事就是耐心苦等了。
两辆车门上喷了公家徽志的汽车在对街停了下来。路考官飞快地跨出车来,一身整洁的制服显得精神抖擞且颇有军人气概。玛丽安的手抓紧了方向盘。“那就是上次当掉我的那个。”她低声地说,指着一个矮壮、趾高气扬的男人,他正对排在车队前头的一名应考者发号施令。
“别紧张,玛丽安。”艾立克森太太说。她们默契地交换了个微笑。与上次不同,来到她们车前的路考官是个温和的中年男人,他翻看她们的证件时,咧开很宽的嘴笑着。艾立克森太太踏出车外。路考官朝艾立克森太太挤了挤眼,他钻进汽车坐在玛丽安身边的座位上。
“在街角那儿右转,玛丽安。”
艾立克森太太在路边上看着他们平稳地往街上驶去。路考官在一个小黑本子上作记录。
“年龄?”他们往前开了不久,路考官问道。
“二十七。”他用眼角瞄着玛丽安。
“该有一大群小黑毛头了吧,呃?”玛丽安没有回答。
路考官说:“停在那辆卡车跟绿色别克车中间。”那两部车离得相当近,不过玛丽安没费多大劲儿就把车挤进去了。
“以前开过车吗?”路考官问。“开过,先生,我在宾西法尼亚州有过三年的驾照。”
“你为什么想开车?”
“我雇主需要我开车接送她的孩子。”
“你不是要在晚上溜出去跟小伙子约会吧?”路考官问。
玛丽安摇着头,他还在笑。
“你在下个街口左转,然后在下条街中央再转回头。”路考官说。他开始用口哨吹出《天鹅河》那首歌。“有没有让你想起家乡来?”他问道。玛丽安将手伸出车窗外,在街上有条不紊地掉了个头,然后往回驶。
“没有,”她说,“我生在宾州的斯克兰顿城。”路考官故作惊讶地说:“你不是南方佬?唉呀,可唬住我了,我还以为你准是从那边来的呢。”
“不是,先生。”玛丽安说。
“转上缅因大街,瞧瞧你在车多的路上开得如何。”他们在缅因大街上跟着一条车龙后头行驶过好几条街,然后看见前面有一座水泥桥高高地跨在铁路上方。
“念念桥头的那个路况标示。”路考官说。“小心驾驶。天雨路滑,危险。”玛丽安念道。
“你念得还真不赖嘛。”路考官惊叹了一句。
“你是怎么学的呢?”“我去年大学毕业的。”玛丽安说。她的声音有些不太能抑制了。车子爬上桥坡时,路考官大声笑了起来。他笑得差不多连下面的指示都说不出来了。
“在这儿停下来,”说着他抹了抹笑出的眼泪,“然后再发动,大学毕业,真的吗?真想不到!”
玛丽安把车开到了路边,把排档扳到空档上,拉上了紧急刹车,等了半晌,然后又扳回排档。她的面孔板了起来。松开刹车时,她的脚滑离了离合器踏板,引擎熄了火。
“唉,唉,玛丽安小姐,”路考官说,“别忘了你有大学文凭啊。”
“去你的!”玛丽安大吼了一声。她猛地开动车子,车身摇晃了一下。霎时间路考官收起了他的兴高采烈。
“请驶回我们出发的地点。”说着,他在玛丽安的申请表格中胡乱地打了四个黑黑的××。
艾立克森太太在原处等着他们。玛丽安把车停下之后,路考官跳了出来,在艾立克森太太面前粗鲁地掠过,满脸涨得紫红。“怎么回事?”艾立克森太太问,脸色惊惶地跟在他后面看。玛丽安低头凝视着方向盘,嘴唇在颤抖。
“啊呀,玛丽安,又没通过?”艾立克森太太说。玛丽安点了点头。
“只是方式有点不同。”她说着将身子移向了右边的车座。
(略有删改)
(1)下列对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能干的黑人女佣玛丽安不像白人女管家那样看低女佣这份工作,这让艾立克森太太对她很满意,评价颇高,关切地陪着她去考驾照。 |
B.玛丽安看到路考官跨出车来,她抓紧方向盘低声说“那就是上次当掉我的那个”,既表现了玛丽安对路考官敬畏的心理,又写出了她的紧张不安。 |
C.为了缓解玛丽安考试的紧张情绪,路考官一直温和地与她聊天,笑着跟她闲话家常,还用口哨吹出《天鹅河》那首歌,让她放松。 |
D.玛丽安大吼了一声“去你的!”并猛地开动车子,这表明玛丽安为自己在路考爬坡表现欠佳而懊恼不已,她太在意路考的成败了。 |
E.小说略写第一次路考,详写第二次路考,让读者了解了玛丽安考驾照的过程,对玛丽安两次没有通过路考的原因产生思考,深化了主题。
(2)玛丽安两次“考驾照”都没有通过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作品中的玛丽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作品写了玛丽安考驾照的故事,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壮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习,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为指明自觉认识天理的途径,朱熹精心改造了汉儒编篡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从“格物”到“致知”,实质上将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亦即伦理学上的“自律”,有了这一自律,方有诚意—正心—修身乃至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功业。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仪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的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理想。
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两宋的士大夫文化也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
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入而趋于雅化。与含义阔大、形象众生的诗不同,词小而狭,巧而新。它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为细腻,极为精致。尽管宋代词坛还有别一番风貌的歌唱,这就是由苏轼开创的、以辛弃疾为代表人物的豪放词风,但词坛的主流始终是“婉约”、“阴柔”,集中反映出两宋文人士大夫与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绪。
宋词雅,宋画也雅。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一文中提出“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两宋士大夫文化的其他领域,也无不表现出与宋词、宋画相通的性格。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宋诗“如纱如葛”、“思虑深沉”。
宋词、宋画、宋文以及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中,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悄然兴起。两宋市民阶层的崛起,以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当时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市民们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沉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一种不同于贵族口味与诗人情调的市民文化跻身于文化系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节选自《中国文化概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含义阔大、形象众生,是开放的,外倾的,色调热烈的,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 |
B.两宋理学,强调纲常伦理对世界万物的所当然和所以然,也强调人对于“天理”的一种自觉意识。 |
C.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人而趋于雅化,其特点为:小而狭、巧而新。它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细腻精致。 |
D.市民文化是以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中兴起的一种文化,《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这种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宋理学其实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两宋理学与传统儒家学说有着相同的“义利观”。 |
B.理学突出自觉的“修身”与“自律”,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以天理来遏制个人情感欲求。 |
C.市民文化由于更能够直接而热烈地满足快节奏生活下的市民阶层的感官享受,因此在两宋时期有了蓬勃发展。 |
D.两宋词坛主流的婉约词风是当时士大夫的心境的集中体现,因而与盛唐时期的诗人在风格和意绪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
下列根据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唐朝的热情奔放不同,宋朝文化中的哲学和艺术都会体现出一种相对封闭和内倾的倾向,这应该是与唐宋的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相关。 |
B.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正是受到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的影响所形成的。 |
C.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宋朝的文人赏玩瓷器时喜爱的类型应该是繁丽丰腴的;他们喜爱的服饰类型也应该是雍容华贵的。 |
D.按照文中对市民文化的描述,当台上在演出歌舞小戏时,台下应该是观众云集,大声应和,情景十分的热闹。 |
下图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构图要素,并阐述其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