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美国福特汽车主要部件生产商分布于美、欧、亚三大洲20多个国家,美国制造的波音747飞机,由60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自制外,还有来自6个国家的2万家企业制造。日本丰田汽车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但汽车零部件大多数并非日本国产,而是来自20多个国家的160家工厂,汽车轮胎等产品甚至是马来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由于生产成本低于国外同等企业,而质量和售后服务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销售状况一直呈上升态势。
材料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少跨国公司,他们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人教版旧高中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从1986年7月10日,我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请回答:
(1)以上材料中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简要说明其历史过程。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特点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3)在加人世贸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能放弃原则的立场。试结合材料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
(年上海卷历史37)一份奏折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该国王已亡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国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群臣上下?且系年轻经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问题:
(1)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
(2) 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
(2015年江苏卷历史22)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015年浙江卷文综38)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撇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信息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把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斗争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
古代中国 |
古代罗马 |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
②公元前3世纪 |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
④公元3世纪 |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2~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
⑤公元4世纪 |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
⑥公元5~6世纪 |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