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是光照图(斜线表示黑夜)回答1~4题。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
A.10°S,150°E | B.23°26′S, 150°E | C.10°S,120°E | D.23°26′S, 150°W |
若该图的极昼区不断扩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 | B.我国华北地区沙尘天气频繁发生 |
C.墨西哥湾海区附近频繁发生飓风灾害 | D.欧亚大陆形成热低压中心势力不断增强 |
欧洲航天局卫星图片显示,南极威尔金斯冰架又出现了新的裂痕,这将增加冰架分崩离析的危险。
其原因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加强 | B.海洋污染加剧 |
C.人类在南极地区活动频繁 | D.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
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胜利建成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80°25′01〞S,77°06′58〞E),此站位于中山站(69°22′S,76°22′E)的方向是( )
A.东南方向 | B.西南方向 | C.东北方向 | D.西北方向 |
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地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降水 | B.地形 | C.土壤 | D.热量 |
被列入世界环保史册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目前已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桑基、蔗基鱼塘大量减少,果基鱼塘基本稳定,而花基鱼塘面积明显增加,并且随着盆花的大量外销,花基鱼塘已需要向其他鱼塘取泥。据此回答题导致该地农业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 B.技术条件提高 |
C.当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 D.地形条件改善 |
基塘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
A.鱼塘内的塘泥逐年减少 | B.当地工业企业对鱼塘的污染 |
C.调整劳动力的投入 | D.布局向粤西地区的转移 |
读下图,回答题。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光照 | B.热量 | C.水分 | D.地形 |
该地区在我国可能分布在
A.华北地区 | B.西北地区 | C.青藏地区 | D.云贵地区 |
我国“南米北面”的传统饮食习惯,体现了农业生产的
A.地域性 | B.周期性 | C.商品性 | D.市场性 |
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的大棚蔬菜生产主要改变的生产条件是
A.热量条件 | B.市场条件 | C.地形条件 | D.土壤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