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5日,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端粒是真核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片断,随着细胞的持续分裂,端粒会缓慢缩短;端粒酶是一种能延长端粒末端的核糖蛋白酶,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其含有引物特异识别位点,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并加到染色体末端,使端粒延长。下列关于端粒和端粒酶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端粒与二苯胺试剂在沸水浴条件下共热显蓝色 |
B.端粒酶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显紫色 |
C.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后滴加到待测端粒酶样液可以鉴定端粒酶的成分 |
D.端粒酶可与吡罗红试剂发生颜色反应,显红色 |
下列说法符合胚胎移植生理学基础的是()
A.供受体的发情时间要一致,才能使胚胎在移植前后所处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 |
B.供体胚胎移入受体子宫的位置,不必与在供体内的位置相同或相似 |
C.受体子宫与外来胚胎发生排斥反应,是胚胎移植过程需要重点克服的难题 |
D.胚胎移植产下的个体在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上与受体母亲相似 |
ES细胞的应用价值不包括()
A.可用于治疗人类的肝衰竭、少年糖尿病等 | B.可以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 |
C.可作为研究体外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 | D.可以治疗人类的阑![]() |
中科院动物所和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合作,通过将大熊猫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后的兔子卵细胞中,在世界上最早克隆出一批大熊猫早期胚胎,这表明我国的大熊猫人工繁殖研究再次走在世界前列。下列有关克隆大熊猫胚胎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形成早期胚胎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卵裂、囊胚、原肠胚等几个阶段 |
B.兔子卵细胞质的作用是激发大熊猫细胞核的全能性 |
C.克隆出的早期胚胎中,各细胞间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
D.在形成早期胚胎的过程中,尚未出现细胞的分化 |
下列不是精子、卵子发生的区别的是()
A.初级精母、卵母细胞的形成时间 | B.MⅠ和MⅡ的时间连续性 |
C.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 | D.成熟生殖细胞是否经过变形 |
排卵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排卵是指卵泡从卵巢中排出 |
B.精子与卵子受精后发生排卵 |
C.排卵时已完成减数分裂,因此,排出的卵子仅含体细胞一半的遗传物质 |
D.排卵后进人输卵管,准备与精子受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