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预计当年粮食产量可达3亿—3.5亿吨。1980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3.2亿吨。历经22年,粮食产量目标最终实现的原因是 ( )
A.三大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 |
B.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方略 |
C.执行了综合平衡稳步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 |
D.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经济体制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大众传媒的变迁 |
C.思想领域的变化 | D.民主政治的发展 |
孙中山赞赏太平天国反清的“民族主义”,却指责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孙中山得出上述认识,主要采用的思想方法是
A.自我中心观点 | B.阶级分析观点 | C.辩证评价观点 | D.时代潮流观点 |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方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这里所说的“秘密”可以理解为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B.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对外贸易的发展 |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近代中国出现了多元化经济结构,如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同时并存,这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①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②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④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多元化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