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日常的活动空间,大体可分为居住、工作、休闲三类,每一类活动的空间规模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下图表示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演化过程中,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1)~(2)题。

(1)第一阶段的活动空间有何特点()
A.移动性高,居住空间比例小
B.活动空间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
C.工作量较少,多余时间都到外地旅游
D.居住空间和工作空间都是统一的
(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休闲空间可能有如下的变化()
①逐渐与住宅空间分离 ②数量由少到多 ③规模逐渐变大 ④呈集中发展的趋势 ⑤种类日趋单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模拟某一天气系统小实验,在塑料盒中间插一隔板,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暖水(代表暖空气)与蓝色冷盐水(代表冷空气)。回答25~27题:在向上抽出隔板后的数秒内,冷暖水之间()
| A.出现水平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
| B.出现水平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
| C.出现倾斜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
| D.出现倾斜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
该实验模拟在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 B.锋 | C.高气压 | D.低气压 |
该模拟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①没能模拟出主导气流的运动方向
②没能模拟出成云致雨的天气现象
③没能模拟出冷锋与暖锋
④没能模拟出冷暖空气的密度差异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23、24题。
上述“某月”是()
| A.1月 | B.4月 | C.7月 | D.10月 |
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 B.低温少雨 | C.温和多雨 | D.炎热干燥 |
读图,结合图中信息,回答第22、23题。

我国各省份中,属于人口负增长的省份是
| A.川、陕、藏 | B.云、贵、川 | C.鄂、豫、皖 | D.贵、蜀、渝 |
23.关于人口高速增长省份的叙述正确是
| A.常住人口指有居住地户籍的人口 |
| B.均属于经济发达地区 |
| C.人口增长增大了就业压力 |
| D.增长完全由于机械增长造成 |
某地是我国重要的人工多层经济林区。下图为该地“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 : 40,树影遮档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读图回答19、20题。
该地位于()
| A.45°N,110°E | B.21°34´N,110°E | C.45°N,130°E | D.21°34´N,130°E |
这一天()
| A.太阳距离地球最远 |
| B.江苏省各地昼长夜短 |
| C.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
| D.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
我国某中学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在春分日这一天,测得该校操场上旗杆在不同时间的影长,其数据如下表,已知旗杆长为10.72m。回答16~18题。
(tan43≈0.933,tan45≈1,tan47≈1.072,tan49≈1.150)
| 北京时间(时) |
12 |
13 |
14 |
15 |
16 |
| 旗杆影长(米) |
12.9 |
11.5 |
10 |
11.5 |
12.9 |
该学校所在位置的地理坐标为()
| A.(45°N,135°E) | B.(43°N,105°E) | C.(49°N,120°E) | D.(43°N,90°E) |
该校所在地区著名的农产品是()
| A.瓜果和葡萄 | B.棉花和花生 | C.小麦和玉米 | D.柑桔和油菜 |
当北京时间分别为12时、13时和14时,该活动小组观察到旗杆的影子分别指向()
| A.西北、正北和东北 |
| B.正西、正北和正东 |
| C.西北、西北和正北 |
| D.正北、东北和正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