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萌发受多种外界因素影响,科学家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培养花粉,测得其萌发率(%)不同,所得数据如下:
培养时间 (小时) |
蔗糖溶液浓度 |
||||
5% |
10% |
15% |
20% |
0(ck) |
|
2 |
14.93 |
20.16 |
22.60 |
34.04 |
1.30 |
4 |
19.31 |
28.00 |
32.41 |
52.17 |
8.14 |
8 |
39.63 |
47.50 |
49.21 |
57.14 |
11.38 |
24 |
61.89 |
68.91 |
70.98 |
77.69 |
20.66 |
48 |
67.04 |
71.29 |
75.01 |
81.61 |
24.79 |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1)蔗糖对花粉的萌发有_____ 作用(填促进或抑制)。
(2)由该表可得出结论: 。
(3)某果园的樱桃树花开后,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具当地农科院果树专家分析,这种现象可能是土壤中缺少____________元素引起的,为了减少损失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是喷洒_____________ ,诱导 发育成无籽果实。
Ⅱ.科学家观察发现,有一种俗称“熊虫”的动物,若进入“隐生状态”(这时它的代谢几率几乎可降至0),能耐受零下271℃的冰冻数小时,据研究,熊虫进入隐生状态时,它们的体内会大量产生一种叫做海藻糖的二糖。根据上述资料,有人认为“熊虫体液中的海藻糖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避免受到因低温造成的损伤”。
请设计一实验方案,用于探究题中假设的真实性。(操作时只要定性即可)
(1)设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用于实验的材料,从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看,应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用于实验的材料可以将取自同一动物个体的组织或器官,经过________________技术获得大量实验用的材料。
(3)简述实验操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甲组细胞的培养液中添加 ,乙组细胞的培养液中不加;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实验的预期结果及相应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二倍体高等植物有三对较为明显的相对性状,基因控制情况见下表。现有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M若干株,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N若干株以及其他基因型的植株若干株。不考虑基因突变、交叉互换和染色体变异。
(1)该植物种群内,共有_________种表现型,其中红花窄叶细茎有_________种基因型。
(2)若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则M与N杂交后,F1中红花植株占_______,红花窄叶植株占__________,红花窄叶粗茎植株占___________。
(3)若植株M体细胞内该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上图1所示, M与N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M与N杂交,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cc:aaBbCc=1:1,请在上图2中绘出植株M体细胞内该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下图甲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雌性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1)图甲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2)图甲中B、E细胞各含有、个染色体组;其中E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乙图中的阶段。(填标号)
(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乙图中的__________时期。(填标号)
(4)若该动物雌雄交配后产下多个子代,各子代之间及子代与亲本间性状差异很大,这与甲图中细胞所处时期发生的变异关系最密切。
(5)图丙表示该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解,图丁表示某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图丁对应于图丙中的(填写①、②或③);细胞IV的基因型是。
某植物的高茎(B)对矮茎(b)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 显性,花粉粒非糯性(E)对花粉粒糯性(e)为显性,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 糯性花粉遇碘液呈棕色。现有品种甲(BBDDee)、乙(bbDDEE)、丙(BBddEE) 和丁(bbddee),进行了如下两组实验:
请据表回答问题:
(1) 由组合一可知,基因B/b和基因D/d位于_______ (同一、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F1自交,_______ (能、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 由组合二可知,基因E/e和基因_______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F1自交所得F2中,杂合子占_______。
(3) 利用花粉鉴定法(检测F1花粉性状)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用的亲本组合有_______。
(共10分,每空2分)下图为白化病(A-a)和色盲(B-b)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请回答:
(1)写出下列个体可能的基因型I2__ ________;Ⅲ9___ _________;
(2)写出Ⅲ10可能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Ⅲ8与Ⅲ11结婚,生育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生育一个患白化病但色觉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 ______.。
(共16分,每空2分)科学家们用长穗偃麦草(二倍体)与普通小麦(六倍体)杂交培养小麦新品种----小偃麦。相关实验如下,请回答有关问题。
(1)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子一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所得的子一代不育,可用处理子一代幼苗,获得可育的小偃麦。
(2)小偃麦中有个品种为蓝粒小麦(40W+2E),40W来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2E表示携带有控制蓝色色素合成基因的一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若丢失了长穗偃麦草的一个染色体,则蓝粒单体小麦(40W+1E),这属于变异。为了获得白粒小偃麦 (一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缺少),可将蓝粒单体小麦自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两种配子,其染色体组成分别为和 ,这两种配子自由结合,产出的后代中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是。
(3)为了确定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需要做细胞学实验进行鉴定.取该小偃麦的作实验材料,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其中期细胞染色体最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