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何知师出?” 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尔既死,必于殽之嵚(音qīn,山高峻的样子)岩,是文王所辟风雨者也。吾将尸尔焉。”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吾师,哭臣之子也。”
1、对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戒之②子揖师
③是文王所辟风雨者④哭臣之子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百里子蹇叔子谏曰虽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B、若尔之年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
C、必殽之嵚岩得复见将军
D、哭臣子也道之所存,师所存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孙策卒,孙权姊婿见而异之,荐之于权。
②虞翻以狂直流徙,惟瑾屡为之说。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权亦重之,大事咨访。与权谈说谏喻,未尝切愕,微见风采,粗陈指归,如有未合,舍而及他,徐复托事造端,以物类相求,于是权意往往而释。吴郡太守朱治,权举将也,素加敬。权曾因事望之,而难自诘让,忿忿不解。瑾揣知其故,不敢显陈,遂于权前为书,泛论物理,因以己心遥往忖度之。毕,以呈权,权喜,笑曰:“孤意解矣。颜氏①之德,使人加亲,岂谓此邪?’’权又怪校尉殷模,罪至不测。群下多为之言,权怒益甚,与相反覆,惟瑾默然,权曰:“子瑜何独不言?”瑾避席曰:“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厉,陈答万一,至令模孤负恩惠,自陷罪戾。臣谢过不暇,不敢有言。"权闻之怆然,乃曰:“特为君赦之。”虞翻以狂直流徙,惟瑾屡为之说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日:“瑾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荆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取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
注:①颜氏:指孔子的学生颜渊,以德行著称。
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司马转:改任
B.徐复托事端造:前往
C.权曾因事之望:怨恨
D.暂瑾言者省:考虑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于时服弘雅别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蒙生成福师道不传也久矣
C.权闻之怆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陛下抑威损忿人前为寿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汉末避乱(于)江东
B.如有未合,(则)舍而及他
C.瑾揣知其故,(且)不敢显陈
D.臣谢过不暇,(诚)不敢有言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消除孙权的怀疑,诸葛瑾出使蜀国时与诸葛亮聚面只谈论公务,私下不相往来。
B.诸葛瑾 能够揣摩孙权的心理,选择劝谏的最佳时机和方式,所以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C.刘备为给关羽报仇讨伐东吴。诸葛瑾写信给他,劝他以大局为重,放弃对东吴动武。
D.诸葛瑾之所以能取得孙权的信任,是因为他一贯以国事为重,忠心耿耿,谨慎做事。

翻译句子(每小题2分,共6分)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①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眜计事。眜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②。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③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注:①巡狩,天子亲往诸侯境内巡视。天子所至,诸侯都要来朝见。②后车,随皇帝出行的副车。③械系,用桎梏锁起来,拘捕关押。)(《史记·淮阴侯列传》)
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素与信善善:友善、交好
B.高帝以陈平计 以:用
C.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望:抱怨、希望
D.信知汉王畏恶其能 畏恶:害怕、嫉妒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骂曰:“公非长者!” B.弃甲曳兵而
C.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D.若欲捕我以自于汉

下列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今有事,去不义 B.信初
项王死后,归信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C.欲谒上,恐见 D.高祖至楚

体有不快,起作一之戏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行县邑,陈兵出入: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卫队
B.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沛公)之所以不攻取楚地,就因为我在您这里
C.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天下已经安定太平,我当然就应该享受
D.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

下列对本文意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信位尊权重,招致疑忌,险酿杀身之祸。
B.韩信卖友保身,彻底解除了刘邦的疑忌,并被封为淮阴侯。
C.樊哙因韩信去拜会,深感荣幸,礼敬有加。
D.韩信才高气傲,不屑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同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少牺牲玉帛,弗敢
B.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
C.弃甲曳而走斩木为,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日出江花红

对下列加线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时入山林②申之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④斯天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夫晋,何厌之有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核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