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①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②,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淮南子•汜论训》)
[注]①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②邓析:春秋末郑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6.下列各句加点词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 侮:轻慢
B.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数:数说,列举
C.子以奸事我者也 事:事情
D.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 还:立刻
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3分)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③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 ④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⑤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A.①④⑤ D.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④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4分) 译:
(2)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5分) 译:
(三)解释文言文实词。
(四)古代诗歌阅读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明史·宋濂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释】:公元1374年,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我皇帝定鼎于兹逮:等到 | B.声教所暨,罔间朔南间:间隔 |
C.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极:尽头 | D.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 宵旰:勤于政务 |
下列句子中全部是明太祖朱元璋登阅江楼可能看到的景象的一组是()
①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②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
③风日清美,法驾幸临
④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
⑤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
⑥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
A.①②⑤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金陵为帝王之州,只有真正一统天下的皇帝才能配得上这里的王气。 |
B.作者认为,修建阅江楼不只是用来欣赏长江美景的,更重要的是让皇帝在这里兴发治国感想的。 |
C.作者用临春阁、结绮阁、齐云楼、落星楼华美高大的楼阁转瞬之间引发人的无穷感慨的例子,讽谏朱元璋不可贪图享乐,要处处想着社稷百姓。 |
D.作者认为,六朝时国家以长江为天然屏障,长江是安定的河流,国家没有战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
(2)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
(3)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
用斜线(/)为下列文言文划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莱,见 地 有 片 金 管 挥 锄 与 瓦 石 不 异 华 拾 而 掷 去 又 尝 同 席 读 书 有 乘 轩 冕过 门 者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浣花溪记
钟惺①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之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②。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③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④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⑤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①钟惺(1547—1625),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明代散文家。浣花溪,在成都西郊,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②青羊宫:亦名青羊观,相传老子曾牵青羊到此,故得名。③舁夫(yú):抬轿子的人。④严公:严武(726—765),字季鹰,官至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封郑国公。镇蜀时善遇杜甫,杜甫《八哀》诗曾悼念之。⑤磬折:弯腰如磬,表示恭敬。磬,一种形状如矩的乐器。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浣花溪委也委:下游 |
B.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洞达:透彻通达 |
C.东屯险奥,各不相袭袭:重复,重叠 |
D.迫暮趣归趣:通“促”,急,赶快 |
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作者写景细致如画的一组是()
①纤秀长曲;窈然深碧
②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③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
④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⑤浣花清远;浣溪可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③⑤ |
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三段以空间位置为线索,交代了作者的游览路线,条理清晰分明。 |
B.文章结尾写出了“使客游者”游浣花溪杜甫草堂的情景,表现了人们对杜甫的崇敬。 |
C.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杜甫当年生活境遇的描写,充分颂扬了杜甫在窘迫之时,还能够选择景色秀美之处定居的不慌不忙,安闲从容的处世哲学。 |
D.钟惺此文,显示了竟陵派特有的造语冷隽,用字简省、节奏峭拔、用字铺叙的笔法,不失为明代游记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答:
(2)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答:
(3)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郑雍,字公肃,襄邑人。进士甲科,调兖州推官。韩琦上其文,召试秘阁校理、知太常礼院。英宗之丧,论宗室不当嫁娶,与时相忤,通判峡州,知池州,复还太常礼院,历开封府判官。
熙宁、元丰间,更制变令,士大夫多违己以求合,雍独静默自守。改嘉王、岐王府记室参军。神宗末年,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凡在邸七年,用久次,以转运使秩留。宣仁后知其贤,及临政,擢为起居郎,进中书舍人。
邓润甫除翰林承旨,雍当制。制未出,言事者五人交章攻之,换为侍读学士。雍言:“二职皆天下精选,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以为奸邪,不当在经幄。今中外咸谓朝廷姑以是塞言者,如此则邪正何由可辨,善恶何由可明?若每事必待言,是赏罚之柄,不得已而行,非所以示信天下之道。”润甫仍为承旨。周穜乞以王安石配享神宗庙,雍言:“安石持国政,不能上副属任,非先帝神明,远而弗用,则其所败坏,可胜言哉!今穜以小臣辄肆横议,愿正其罪。”从之。
使契丹还,徙右谏议大夫,言:“朝廷重内轻外,选用牧伯,罕辍从班,以伐阅轻浅者充员,不复为来日虑。愿自今稍积资望,以渐试之。”吴中大饥,方议振恤,以民习欺诞,敕本部料检,家至户到。雍言:“此令一布,吏专料民而不救灾,民皆死于饥。今富有四海,奈何谨圭撮之滥,而轻比屋之死乎?”哲宗悟,追止之。侍御史贾易沽激自喜,中丞赵彦若懦不自立,雍并论之,遂罢易,左转彦若,以雍为中丞。雍辞曰:“中丞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非所以厚风俗也。”不许。
刑部谳囚,宰执论杀之,有司以为可生,不奉诏,得罪。雍言:“是固可罪,然究其用心,在于广好生之德耳,若遽以为罪,臣恐邻于嗜杀。今使有司欲杀而朝廷生之,犹恐仁恩德意不白于天下,而况反是者哉!”哲宗嘉纳,囚遂得生。
元符元年,提举崇福宫,归,未至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 第一百一》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转运使秩留秩:官阶。 |
B.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薄:轻微。 |
C.以伐阅轻浅者充员,伐:惩罚。 |
D.哲宗嘉纳,囚遂得生嘉:赞赏。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 |
B.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 |
C.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 |
D.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雍任人唯贤。在兖州推官的任上,曾上表推荐韩琦,韩琦官至试秘阁校理;在邓润甫的任免上,他力排众议,使邓润甫得以担任翰林承旨一职。 |
B.郑雍凡事从大局出发。认为朝廷用人“重内轻外”,不利于国家长远利益,应该逐渐积累资质和威望;在救灾和清查户籍的问题上,主张把救灾放在首位。 |
C.郑雍忠直守正。在国家法令多有变更的情况下,他不违心地去迎合,静默自守;他坚决反对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弹劾侍御史贾易和中丞赵彦若。 |
D.郑雍为政有好生之德。在审理囚犯的时候,刑部与下属官吏产生分歧,刑部判定囚犯死罪。郑雍支持下属官吏,主张要弘扬好生之德,最后囚犯得以活下来。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先帝神明,远而弗用,则其所败坏,可胜言哉!
(2)雍辞曰:“中丞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非所以厚风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