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普罗泰格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 | B.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至高无上 |
C.提出美德就是知识 | D.其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
流行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改编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 B.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
C.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 D.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A.《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 |
B.《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
C.《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
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 |
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略),从中我们获得的有关中国经济的正确信息是
第一时期l872一l894年 |
第二时期l895—1913年 |
||
设厂数 |
53 |
463 |
|
商办 |
资本(千元) |
4697 |
90801 |
资本所占比重 |
9.6% |
41% |
|
官办和官商合办 |
设厂数 |
19 |
86 |
资本(千元) |
16196 |
29469 |
|
资本所占比重 |
33.1% |
13% |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B.官僚资本经济从此逐渐走向消亡
C.民族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D.甲午战后民族资本获得迅速发展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
C.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
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主张“众治”反对“独治”的思想 |
B.体现了主张“法治”反对“人治”的思想 |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
D.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