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 |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
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 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民主主义国家 | B.资本主义国家 |
C.新民主主义国家 | D.社会主义国家 |
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一致性主要是()
A.驱逐帝国主义势力,打倒军阀 |
B.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私有制 |
C.平均地权,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
D.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 |
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陈独秀倡导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
B.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旗帜 |
C.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 |
D.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持全面否定态度 |
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
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