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吕諲,河中河东人。少力于学,志行整饬。孤贫不自业,里人程氏财雄于乡,以女妻諲,亦以諲才不久困,厚分赀赡济所欲,故称誉日广。开元末,入京师,第进士,调宁陵尉,采访使韦陟署为支使。哥舒翰节度河西,表支度判官。性静慎,勤总吏职,诸僚或出游,諲独颓然据案,钩视簿最①,翰益亲之。翰败潼关,諲西趋灵武,肃宗才之,拜御史中丞。所陈事无不顺纳。帝复两京,诏尽系群臣之污贼者,使三司处其罪,御史大夫李岘及諲领使。諲于权宜知大体不及岘,而援律过之,当时惮其持法,然以岘故,多所平反。
乾元二年,擢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门下省。諲引妻之父楚宾为卫尉少卿,楚宾子震为郎官。中人马尚言者,素暱于諲,为人求官,諲奏为蓝田尉。事觉,帝怒,杀尚言,以其肉赐从官,罢諲为太子宾客。数月,拜荆州长史、澧朗峡忠等五州节度使。諲始建请荆州置南都,诏可。于是更号江陵府,以諲为尹,以湖南之岳、潭、郴……凡七州,隶其道。初,荆州长史张惟一以衡州蛮酋陈希昂为司马,督家兵千人自防,惟一亲将牟遂金与相忤,希昂率兵至惟一所捕之。惟一惧,斩其首以谢,悉以遂金兵属之,乃退。自是政一出希昂。后入朝,迁常州刺史,过江陵入谒,諲伏甲击杀之,诛党偶数十人,积尸府门,内外震服。
諲为治,不急细务,决大事刚果不挠。始在河西,悉知诸将能否,及为尹,奏取材者数十人总牙兵,故威惠两行。諲之相,与李揆不平,既斥,乃用善治闻。揆恐帝复用,即妄奏置军湖南非便,又阴遣人刺諲过失。諲上疏讼其事,帝怒,逐揆出之,且显条其罪。諲苦羸疾,卒,年五十一,赠吏部尚书。諲在朝不称任职相②,及为荆州,号令明,赋敛均一。其治尚威信,故军士用命,阖境无盗贼,民歌咏之。自至德以来,处方面数十人,諲最有名。荆人生构房祠,及殁,吏裒钱十万徙祠府西。             簿最:财物出纳的总账册。②任职相:称职的宰相。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分赀赡济所欲赡:赡养   B.而援律过之 援:引用
C.决大事刚果不挠挠:屈服 D.又阴遣人刺諲过失刺:打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亦以諲才不久困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①诏尽系群臣之污贼者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C.①素暱于諲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①逐揆出之,且显条其罪②存者且偷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少孤贫的吕諲,学习勤奋,品行端庄。同乡富豪程楚宾欣赏他的才华,将女儿嫁给他,并不吝钱财资助,后吕諲果于开元末中得进士。
B.吕諲生性谨慎,勤于政务,在同事出游时仍坚持办公。但在审理投降叛贼的群臣时,却不如李岘懂得变通,执法过严,令人惧怕。
C.在朝廷辅政时,吕諲并不称职。他任人唯亲,岳父、妻舅均被委以重任,还因太监马尚言的请求任命马尚言为蓝田尉,终因用人失察被罢为太子宾客。
D.在地方执政时,吕諲不拘小节,但处理大事刚毅果断,知人善任,号令严明,恩威并施,治内太平,深受民众拥戴,荆人还为他建了生祠。
9.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翰败潼关,諲西趋灵武,肃宗才之,拜御史中丞。
⑵惟一惧,斩其首以谢,悉以遂金兵属之,乃退。
⑶諲之相,与李揆不平,既斥,乃用善治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都子曰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②,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③。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者,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④。《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⑤。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注释] ①公都子:孟子弟子。②奄:国名,原附属商,其地在今山东省曲阜附近。周公伐奄是周成王时的事。③飞廉:商纣王的宠臣。此处所记驱杀飞廉事,与《史记•秦本纪》所记不同。④《春秋》: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按年记载历史的书,孔子晚年曾对它进行删定。⑤杨朱:战国初期思想家,魏国人,字子居,又称杨子、阳子或阳生。他主张“为我”、“全性葆真”,不拔一毛以利天下,与墨翟的“兼爱”主张相反。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②《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代曰①:“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②。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③,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④我不贯与小人乘⑤,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注释] ①陈代:孟子弟子。②古代君子召唤臣下,按规定要有相当的物件作标志,如齐景公召管园囿的小吏应以打猎的皮冠,他不遵守规定,小吏就不应召。③赵简子:晋国大夫,名赵鞅。王良:春秋末年著名的驾车能手。奚:人名。④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⑤贯:《尔雅•释诂》:“习也。”即今“惯”字。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②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③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上文中,孟子阐述了怎样的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滕定公薨①,世子谓然友曰②:“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③,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④,歠粥⑤,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冢宰:官名,原是辅佐天子的官,百官之长,相当于后世的宰相。⑤歠(chuò):饮,喝。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②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上文中,孟子阐述了怎样的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本段表现了《孟子》散文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