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名臣。他为齐相时,有个叫高纠的人在他手下办事,也算尽心尽力,但晏子却把他辞掉了。当时有人劝阻晏子说:“高纠又没犯什么过错,为何辞退他呢?”晏子说:“我是个平庸的人,经常犯错误,高纠与我共事三年,却从未指出过我的过失。我之所以辞退他,是想找一个直言敢谏的人在我身边,能及时指出我为人处事的不足之处,让我少犯错误。”据此回答问题。 “晏子辞纠”的故事从哲学角度告诉我们,在个人成长过程中
A.内因决定外因 | B.内因起决定作用 |
C.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 D.外部条件有时起决定作用 |
晏子要找一个直言敢谏的人在身边,能及时指出其为人处事的不足之处,使其少犯错误。他的做法体现了
A.对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因素要防微杜渐 | B.对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因素要不断积累 |
C.勿以善小而不为 | D.要优化事物的结构 |
“晏子辞纠”的故事在政治上可供我们借鉴的是
A.要依法行政 | B.要树立对立面 |
C.不要搞“一言堂” | D.国家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
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耐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 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 |
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 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这就要求在该阶段尤其要注重
A.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 |
B.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
C.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
D.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 |
当今,各地城市建设了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人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
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
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