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东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图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柏拉图主张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应该是“正义”,为此设计了“理想国”。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奴隶不算人,没有任何权利。奴隶主和自由民才有公民权,所有十岁以上的公民都要送到乡下,进行普及教育。但他们是分成严格等级的。第一等级是“护国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在他们身上加入了黄金,他们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负责监护国家和处理政事。第二等级是“保国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加入了白银,他们也是统治者,负责抵御敌人,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供养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加入了铜和铁,他们是农民、手艺人和生意人,他们的任务是用产品去供养前两种人。柏拉图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三种人必须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并要在管理阶层和军队里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
材料二:柏拉图书札有这样一段自白:“……看到政局混乱,我徬徨四顾,莫知所措。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材料三:孔子主张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关键在于“举贤人”,他提出了一个理想贤人的标准,就是“内圣外王”。
请同答:
(1) 阅读材料一指出《理想国》的中心议题是什么?“国家”的前提又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哲学家王”的主张与儒家的“内圣外王”的理论有何异同?(9分)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在三年内战结束后,列宁说:“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战时期列宁采取什么经济政策来巩固苏维埃政权?战后,使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又是得益于哪种政策?这一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有何特点?
(3)阅读材料三归纳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影响。
(4)指出上述人物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一致性。

华盛顿、孙中山、甘地三人都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以复施”。
材料二:1893年以后的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主义”的思想。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三:
(1)孙中山、华盛顿并称“东西两国父”,试概括两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
(2)孙中山和甘地同被誉为“亚洲觉醒”的先驱,指出两者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中采取的斗争方式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一和二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甘地是如何实践其“独一无二”的斗争方式的?
(4)从三位“国父”的人生经历中你得到哪些重要启迪?

改革是为了缓和矛盾,解决社会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
材料二

王安石
材料三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同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理财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不可照搬所有措施)
(3)材料三中反映出明治政府的哪一政策?该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近代以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不断扩大,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峻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筑,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途径有哪些?

材料三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期,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机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化出现的原因。(4分)并指出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2分)
(4)面对全球化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