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08年高三期中考试,历史,37)1956年—1966年被称为“文艺学术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硕果累累。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贯彻 |
B.广大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 |
C.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素材丰富 |
D.全国知识分子会议的召开 |
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
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
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
“法国革命引起欧洲各国之间的混战,……由此产生出的民族认同感。民族主义思想常常引发分歧和争论……但民族主义同样也在建国运动中贡献良多……。”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上述论断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 B.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
C.美国独立战争 | D.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
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对一部宪法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他评价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法国1875年宪法 |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1747年,法国作家拉美特利在其发表的《人是机器》中指出,宇宙中没有神,只有运动的物体。最复杂的物体是人,人是一部自我调节的机器,这部机器的运转全靠燃料。这种观点反映出
A.科学发展对人的思维产生重大影响 | B.宗教神学的说教已被冲破 |
C.入文主义思想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 | D.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
A.创造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 |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
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