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文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6日刊发林治波的文章指出,公德就是公共道德,是旨在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规范。然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薄弱和缺陷所在。在一些国家里,有人专门用汉字作遵守公共秩序之类的提示,实在让我们汗颜。
文章指出,一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我们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在“亲熟社会”里生成的道德准则,必然是“私德”,而非“公德”。就个人而言,讲公德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而仅仅讲私德不可能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比如为哥们义气两肋插刀是典型的私德,却往往违背公德,甚至危害社会。在公德与私德之间,公德高于私德,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观。从社会来说,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公民社会、法治社会转型,而以“私德”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观显然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请以“公德高于私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个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马年央视春晚中,四川歌手王铮亮的这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无数观众,也在网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热议。
有网友评价:时间去哪儿了?青春去哪儿了?我只知道,岁月磨砺过后,每一个人,都有一本满满的回忆。
也有网友感慨:时间真是个美丽的东西,带走了人的一生,却从来不问人愿不愿意。
更有网友在自己的微博上反思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忙得没时间打扮自己,忙得没时间买漂亮的衣服,忙得没时间陪父母,忙得没时间对自己好一点,到底在忙些什么连自己都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
对于“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问题,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上面的材料,引起你怎么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记录了一对小夫妻,他们喜欢美食,喜欢旅行,经常去各地游走。两个人到了美丽的云南,很快被那里的一切迷住了。在那里,他们有“脚踩土地,头顶蓝天”的踏实感。于是,两个人辞掉北京的工作,移居云南。他们说:“我们都不是那种很好强的人,不是非得发愤图强,做出什么事业。我们没有出人头地的想法,就喜欢过简单朴素的日子。”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引起你什么感悟或思考?围绕材料按照要求拟写作文。
从前有个书生,精通佛道。在夏天的一个夜晚,刚要睡觉,谁知耳边传来蚊子的响声;正想拿起蒲扇打蚊子,突然心中想起佛道:切勿杀生。阿弥托福,书生放下了蒲扇,在一片骚扰中睡去。第二天,只见他身上红肿,但他依旧面带微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阅读下面的短诗,按照要求作文。
我的眼睛和耳朵,是为认识别人,倾听别人
我的脚,是为走近别人
我的手,是为帮助别人,牵引别人
我的脑子,是为造福别人
我的心,是为体贴别人爱别人
说真的,若没有别人,我还能成为我吗?
请联系诗歌内容和含意,结合自己读了该诗后的感受和思考,围绕“我与别人”这一话题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标题自拟;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