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了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的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对上述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罗马调整相关法律条文的初衷是缓和社会矛盾
|
②法律的调整实现了罗马贵族与平民权利的平等
⑤法律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平民的要求
④法律的调整反映出维护社会成负的平等是罗马法的重要社会功能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一个仁慈的贵族罗幕洛,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幕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幕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幕洛的家人败诉。法官依据的是:
A.未成文的习惯法 | B.《十二铜表法》 | C.《查士丁尼新政》 |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推恩令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是最高统治者任免 |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
《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
儒家经典《大学》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制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到“天下”的一种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A.王位继承制 | B.宗法制 | C.分封制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