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 B.商品输出的要求 |
|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 D.资本输出的要求 |
《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 A.财产继承的原则 | B.嫡长子继承原则 |
| C.任人唯才的要求 | D.兄终弟及的传统 |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宣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拜上帝会”创立后发展迅速。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 A.封建迷信严重 | B.阶级矛盾尖锐 |
| C.自然灾害严重 | D.民族危机严重 |
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是()
|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运动 |
| C.洋务运动 | D.辛亥革命 |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
|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
|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
|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
对“半殖民地”的理解准确的是()
| A.政治上被帝国主义占领 |
| B.丧失了部分主权,形式上保留了自己的政府 |
| C.丧失了全部的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 |
| D.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产生了资本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