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两条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配对行为,则表明该细胞( )
A.发生了基因突变 | B.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
C.不发生基因重组 | D.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
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 )
A.存在肌动蛋白 | B.进行ATP的合成 | C.进行DNA的复制 | D.存在血红蛋白基因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一代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 B.杂种自交后代不出现纯种 |
C.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应该采用连续自交法 | D.相对性状是由等位基因控制的 |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在分析生物性状时,由易到难,首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进行研究 |
B.“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总结规律 |
C.由F1高茎豌豆植株自交,F2出现了“3:1”,推测豌豆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演绎”过程 |
D.孟德尔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找出规律 |
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黄粒与圆粒 | B.绵羊的黑毛和白毛 |
C.人的黑发和卷发 | D.鼠的白毛和猫的蓝眼 |
某学生设计了下面的实验:用碘液检验一块干面包,面包变成深蓝色。然后他嚼碎了一块干面包,并用本尼迪试剂(一种检验麦芽糖的试剂,遇麦芽糖变红色)检验之,嚼碎的面包变成了红色。因此,他得出结论:认为当面包被嚼碎时淀粉变成了麦芽糖。这位学生的实验设计的错误之处在于()
A.未对嚼碎的面包做淀粉检验 | B.未对唾液做淀粉检验 |
C.未对干面包做麦芽糖检验 | D.未考虑面包的制作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