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彼以为周、程、张、朱① 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②,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暴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曰日:“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与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已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谓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③。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以可鄙矣,乃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虽然,我宁无有是乎?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虽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决知免矣。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焚书》,有删节)
【注】①周、程、张、朱:指周敦颐、程颈、程颢、张载、朱熹。②抽丰:打秋风。指找关系走门路向人求取财物。也作“秋风”或“打秋风”。③窬(yú):同“逾”,越墙。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厉俗而风世厉:同“励”,纠正 |
B.特有幸不幸之异耳特:只是 |
C.以嗛林汝宁嗛:欺骗 |
D.则非公卿之门不履履:鞋子 |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B.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C.然显者俟我于城中赵尝五战于秦 |
D.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直接抨击宋明理学虚伪本质的一组是
①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 ②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
③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④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⑤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⑥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②④⑥ | D.①⑤⑥ |
15、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郑子玄耻讲道学,与黄生的为“名利两得,身行俱全”的趋附权门的假道学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自宋代程朱理学发展而来的明代理学家虚伪的本质。 |
B.商人在封建社会是被鄙视的,但作者却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商人没有道学家的虚伪。道学家是“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
C.作者勇敢地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和解剖。指出自己也有“商贾之行之心”,并且那些患得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的事,自己也是有的。 |
D.本文笔锋犀利,逻辑严密。指出了所谓“圣人”、“山人”者,都是一路货色,都是“展转反覆”的“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欺世获利之徒。 |
16、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
译文:
(2)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
译文:
(3)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后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会逆贼李辰起兵江夏,征镇不能讨,皆望尘奔走。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冰大将抗宠有众数千,屯郡讲堂。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循迎景还郡,即谢遣兵士,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及敏破,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开,人多患之,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会循出,至破冈,连名诣循质之。循曰:“见张廷尉,当为言及之。”闿闻而遽毁其门,诣循致谢。其为世所敬服如此。
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
(选自《晋书·贺循传》 有删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教大行,邻城宗之 宗:尊崇 |
B.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 略:谋略 |
C.循少婴家难 婴:缠绕,遭遇 |
D.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 维絷:捆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B.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 之二虫又何知 |
C.论于州府,皆不见省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以循为丹阳内史 既自以心为形役 |
下面全能表现贺循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 ②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
③转侍御史,辞疾去职 ④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⑤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⑥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④⑤⑥ | D.①②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
(2)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按剑而跽曰跽:挺直身子跪着 |
B.刑人如恐不胜胜:尽 |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 |
D.窃为大王不取也窃:私下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拔剑切而啖之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B.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②以其无礼于晋 |
C.①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D.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②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樊哙覆其盾于地
A.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C.良曰:“长于臣。” | D.因击沛公于坐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变,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把项羽抬举一番,难怪项羽爱听。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大司徒禹第六子也。少有大志,不好文学,禹常非之。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永平中,理虖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议者成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迷唐伯父号吾乃将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羌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训谒者拜:授予官职 |
B.更用驴辇更:改换 |
C.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原:原来 |
D.悉驱群胡妻子内之内:通“纳”,接纳 |
对文中加粗部分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
B.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
C.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
D.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训少有远志,礼贤下士。邓训是东汉官员邓禹的六儿子,他年轻时有远大志向,但他不喜欢文学,父亲并不责怪;邓训喜欢施恩于人,士大夫大多归依他的门下。 |
B.邓训必系百姓,治理有方。肃宗任命邓训为谒者,派他监理漕运,邓训知道这件事难以成功,上报皇上,肃宗听从他的意见停止了漕运,因此保全和救活了服役的几千人。 |
C.邓训深明大义,以德立信。羌入迷吾的儿子迷唐为父报仇心切,欲胁迫小月氏胡人一起攻打邓训,在这关键时刻,邓训力排众议,下令打开城门并敞开家门,放胡人进城,派重兵保护。 |
D.邓训恩施异族,深受爱戴。羌胡人生病时,邓训找来医生为其治病,羌胡之人非常感动,前来归顺;邓训死后羌人为之立祠。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2)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文言文阅读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屏处十年屏:隐居 | B.安得不豫为之计豫:参与 |
C.乃罢其狱狱:案件 | D.犹虑不称虑:担忧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根劝谏皇上为政节俭的一组是()
①遂请罢钱塘制造局②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③愿陛下靳之
④亦愿日削而月损之⑤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⑥因力陈其弊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
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敌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父况,以明经为郎。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及王莽败,更始立,诸将略地者,前后多擅威权,辄改易守、令。况自以莽之所置,怀不自安。时弇年二十一,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弇道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因说护军朱祜,求归发兵,以定邯郸。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数召见加恩慰。
光武即位,拜弇为建威大将军。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强弩将军陈俊攻厌新贼于敖仓,皆破降之。弇从幸舂陵,因见自请北收上谷兵未发者,定彭宠于渔阳,取张丰于涿郡,东攻张步,以平齐地。帝壮其意,乃许之。因诏弇进讨张步。
时,张步都剧,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诸郡太守合万余人守临淄,相去四十里。弇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淄名虽大而实易攻,乃敕诸校会,后五日攻西安。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弇曰:“不然。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为备;临淄出不意而至,必惊扰,吾攻之一日必拔。拔临淄即西安孤,张蓝与步隔绝,必复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若先攻西安,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诸君之言,未见其宜。”遂攻临淄,半日拔之,入据其城。张蓝闻之大惧,遂将其众亡归剧。
弇乃令军中无得妄掠剧下,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飞矢中弇股,以佩刀截之,左右无知者。弇明旦复勒兵出,复大破之,杀伤无数。十三年,增弇户邑。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卒,谥为愍侯。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况,以明经为郎明:通晓。 | B.建旗鼓,肄驰射肄:演练。 |
C.乃敕诸校会敕:命令。 | D.弇乃令军中无得妄掠剧下妄:狂妄。 |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
B.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
C.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侩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
D.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弇政治上善于审时度势。父亲是王莽任命的官员,王莽失败后,为了巩固父亲的权力前去见更始帝,半道上听到光武帝的消息后就马上决定投奔光武帝。 |
B.耿弇作战时勇气超人。他常主动请战,先是要带兵平定邯郸,后又主动请命攻打上谷等地;战斗中被箭射中大腿,自己悄悄用刀截断箭羽,第二天仍旧率兵出战。 |
C.耿弇作战时善于使用计策。在带兵攻打西安和临淄时,故意放风说先攻打西安,而第五天的半夜,却令将士早吃饭,天一亮赶到临淄,出敌不意攻占了它。 |
D.耿弇深得光武帝的信任。见到光武帝不久,就因被认为志向远大而多次被召见和慰劳,后建立功勋后,每当各处有不同意见,皇帝就召他进朝咨询方略。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
(2)若先攻西安,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