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8 月26 日,邓小平在同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谈话中指出:“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邓小平的这段讲话在于强调:
| A.在少数名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 C.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出发点 |
| D.鼓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
1555年,德国皇帝召开帝国会议,签署《奥格斯堡和约》,承认信仰路德教的诸侯与信仰天主教的诸侯享有同等的权利,这表明
| A.新教与旧教矛盾消除 | B.路德教派获得了合法地位 |
| C.路德教派取代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 D.基督教在德意志的地位下降 |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A.发展经济 | B.武力掠夺 | C.制度创新 | D.科技强国 |
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这样写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 A.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 | B.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 |
| C.王安石过于自信,高傲自大 | D.急于求成,损害了百姓利益 |
下列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指导思想的是
| A.青苗法 | B.保甲法 | C.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 D.改组太学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秦,虽灭犹存,它亡得悲壮;清,回天无力,它亡得窝囊。”“周之亡是制度之亡……;清之亡,……既是文化之亡,也是制度之亡。”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秦虽灭犹存”指秦朝的制度创新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
| B.“周制度之亡”指分封制被废除,因为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不利于西周政治秩序的稳定 |
| C.“清文化之亡”指儒家文化受到冲击而动摇 |
| D.“清制度之亡”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