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句是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
B.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
C.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
D.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这部对话式作品中,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 |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
C.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说教的现象。 |
D.批评学生首先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批评过头或无端发泄愤怒,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
A.④①⑤⑥②③ | B.④⑤②③①⑥ | C.③②④⑤⑥① | D.③②⑥④①⑤ |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由于感到美国对中国崛起面临 的问题,日本借钓鱼岛问题试图修宪,行使所谓“集体自卫权”,组建“钓鱼岛专属部队”……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已有之势。中国人民对日本的挑衅行径保持警惕是的。
A.鞭长莫及 死灰复燃无可非议 | B.望尘莫及东山再起无可非议 |
C.鞭长莫及 死灰复燃无可厚非 | D.望尘莫及东山再起无可厚非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摩擦力名门旺族对称(chèn)殒(yǔn)身不恤 |
B.挖墙脚转弯抹角隽(juàn)永嗤(chī)之以鼻 |
C.纪传体多难兴邦叨(dāo)扰佶(jí)屈聱牙 |
D.犹其整齐划一倾轧(yà)囤(tún)积居奇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大意是说,作为君子不要在意物质享受,而应勤勉做事,谨慎说话,到有道之人那里去匡正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说得上是好学。 |
B.林黛玉年龄不大,但在贾府事事谨慎,处处留心。周瑞家的给贾府各姑娘送宫花,最后才送到黛玉这里;黛玉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正跟人生气,即便是黛玉来了也拒绝开门。面对这些冷遇,黛玉都十分克制,不以为意。 |
C.《白光》中的陈士成和孔乙己一样,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穷困潦倒,因偷窃行为被人打断了腿;而陈士成在屡试不第之后梦想发财,疯疯癫癫地到处寻找地下埋藏的金银,最后在西门外的万流湖里淹死了。 |
D.《墙上的斑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清兵卫与葫芦》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叙事者并非故事中的人物,而是站在故事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