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关于“山寨文化”的反思
去冬今春,中国刮起了一股“山寨风”。山寨文化现象已影响到中国社会诸多方面,自然也引起了国内多方关注。热议中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共识比较确定,山寨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基本内涵是“低成本模仿”;分歧也很鲜明,在于如何定性“非主流”、“低成本模仿”。如何看山寨,它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需要不同领域、多个层面的角度,也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近些年,我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分化,大众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觉性也增大,文化的生长空间空前扩大,文化的多样存在成为必然。在发展中,主流文化不断弘扬,亦出现了一些非主流文化,以满足部分阶层、群体的需要,社会文化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上讲,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和谐文化就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相互促进。
世上没有一种文化是百分百健康,没有一点问题的。我们不能因为非主流文化存在一些问题就说其是反主流和对抗主流的,对其积极、消极与正面、反面的成分都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例如网络文化中有不少负面的东西,像低俗化、侵犯隐私等问题亟需治理,但能因此否定网络的进步意义而关掉互联网吗?有了非主流文化,也促使主流文化更为积极主动地贴近大众,在发展中不断吸取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所以,山寨文化的存在对于主流文化还是一种提醒,主流文化,你千万别离大众太远!
由于模仿、借鉴、创新之间本身就有着微妙的联系,看“低成本的模仿”就更得辩证。模仿的形态是多样的,模仿得好了就是借鉴,并会发展为创新与超越;模仿得糟了只能是复制、剽窃和侵权。模仿的成本还有高低之分,一般而言,稍微明智些的人都愿意选择低成本“模仿”。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山寨文化”之模仿比较五花八门,可谓多种形态并存,虽缺少独创与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
“山寨”中有没有创新,创新的成分到底有多少?《联合早报》的文章认为“山寨”是“以低成本模仿主流品牌并在功能上加以创新的新的现象”。香港记者闾丘露薇说得很辩证:“看看山寨手机,有些就是仿冒,如果真的侵权,可以走法律途径……至于有些,则颇有创意,甚至是技术创新。”她不仅看到了我们“山寨”中模仿的两种不同形态,还提出了对侵权行为的解决路径,而我想补充的是对技术创新是要努力保护的,只要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也需要呵护,这年头,有点创新多难呀!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媒介呈现在大众视线中的“山寨文化”还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在大众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用“山寨”去命名和“山寨”词语使用这两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做大了“山寨文化”的声势。日益大众化的传媒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互联网已成长为能够传播、影响甚至制造、放大文化的重要媒介。不过,从网络语言、媒介文化的角度看,作为一种流行语,“山寨”一词也具有一定的易逝性,一旦网民再度青睐于其他新奇语言时,“山寨”就不再流行,即使真正的山寨现象并不曾消逝。因此,仅从表象来看,“山寨”从一种科技产品迅速蔓延至诸多社会领域,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新文化,发展态势咄咄逼人,然而究其本身,在“山寨文化”之“实”的背面却是“虚”的成分,在实际影响方面可能还是“虚”过于“实”。
无论“虚”还是“实”,“山寨文化”尚未定型,还处于发展、过渡乃至形塑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诸多“新”文化的你来我往中,大众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甄别是不可忽略的标尺。技术革命驱动下的大众追新求异的社会心理,往往决定着新文化的飙升乃至式微。此外,处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媒介等多重张力之中,“山寨文化”在发展中仍具有相当的可塑性。
“山寨文化”能够走多远,走成什么样,走向何方,对“山寨文化”不妨放眼量!
(选自2009年2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5.对“山寨文化”这种非主流文化的认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科学看待“山寨文化”,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B.“山寨文化”的出现与近些年我国文化生存土壤的变化密切相关。
C.山寨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主流文化在发展中也要不断吸取山寨文化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
6.对“山寨文化”的态度,不值得提倡的一项是(      )
A.“山寨文化”虽缺少独创与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应该辩证分析、区别对待。
B.对“山寨文化”中,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的成分,也要去呵护。
C.“山寨文化”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做大“山寨文化”的声势方能消除这些消极因素。
D.对待“山寨文化”的发展,不能一棍子打死,还应该要放眼量。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于山寨文化现象,人们的共识比较确定,分歧也很鲜明。
B.山寨文化对于主流文化是一种提醒,也会促使主流文化更为积极主动地贴近大众。
C.“山寨”一词具有一定的易逝性,但当“山寨”词语不再流行,山寨文化现象却不一定消逝。
D.“山寨”从一种科技产品迅速蔓延至诸多社会领域,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新文化,发展态势咄咄逼人,必将成为主流。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奴婢麻痹并行不悖厚古薄今
B.弹劾遗骸骇人听闻言简意赅
C.妩媚欺侮趋之若鹜宁缺毋滥
D.践踏信笺把盏言欢临行饯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部小说对中国人的情感危机以及面临的生活困境予以了生动真实的原生态描述。
B.商品包装不应该只是商家说了算的事情,更何况商品包装是否合理与消费者权益是否受到损害密切相关。
C.为庆祝建校100周年,我校特别邀请了三位院士校友,每人为学生作一场励志报告。
D.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怀抱一块冰冷的石头,但石头确确实实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于是那石面石纹里就深深刻下了人文的痕迹。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有点成绩就翘辫子,一来不利于自己进步,二来容易遭人嫉恨——凡事还是低调点好些。
B.目前,处理高中阶段是否取消文理分科的问题,不妨“摸着石头过河”,切忌一刀切。
C.现在,广播不景气,电视频道却越开越多,但由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电视频道难免有鱼龙混杂之窘。
D.我们既要有开放的气度,积极学习,取长补短;也要有煮豆燃萁的智慧,充分挖掘我们已有资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每到过年,一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都会一下自己一年来的得失。
②世上没有人能记起他出生的那一天人间是以什么样的面目来迎接他的。
③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有。
④文字虽然不是对语言的记录,但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

A.盘算大致歧异如实 B.计算大约歧异如实
C.计算大约歧义真实 D.盘算大致歧义真实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险峰出于钝石,明火炽于暗木,珍珠产于贱蚌,美玉啄于丑璞——多少事物在转折中得以升华。
B.忍住爱妻去逝的悲痛,他最终完成了这部煌煌巨著。
C.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那幅图画是妍是媸,是雅是俗,是闹是静,那就只好随缘。
D.笔是中国画的精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则无以谈气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