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
“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个最根本方面。“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
“和”并非孔子的发明。出观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不过这一汉字常常被用来表征一个更古老、更复杂的由“龠”与“禾”组成的汉字“稣”。在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着一种乐器,可能是一种短笛或有两个或三个管孔的排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汉字“龢”在《说文解字》中被界定为“和众声”。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和紧密关联的,如《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在古代,原初的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礼与乐的共同作用确立了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进而,礼乐也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孔子相信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情感,而且能够于混乱中致有序。
从音乐的角度看,和被扩展而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结合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新的统一体得以产生。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两个事物间的“同”是对一事物业已具有的特性的简单复制,而“和”则是创造新的事物。在这一意义上,“和”就是“生”、“化”、“大”。
表现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种内在状态,即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遵循中道原则。儒家认为,在内心修习和,我们就会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则必将损害德行。这样,和就等同于美德,并被视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在儒家学者看来,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作为最高美德,和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有序与和平的实现必须内外兼修。 正如儒家学者将政治视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为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周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要于内在、外在中体觉和,人们就必须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深化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克明自我的本性。如此,作为最高理想的和就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在这一意义上,“和”有时也被称为“中和”。透过“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行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与均衡性。
早期大儒们宣扬的和的学说在后期新儒家那里获得了发展。新儒家学者不仅将和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还将它视为一种激发儒家学术的精神,一种策动儒家实践的活力。他们相信,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节选自《新华文摘》)
5.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儒家早期宣扬的“和”的理论的一项是
A.认为“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B.认为“和”与音乐紧密关联,而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D.认为“和”是最高理想,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的理想能激励着人们为了获得安宁和谐而不断地纠正混乱、无序。
B.在儒家看来,“和”是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
C.“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人们相亲相敬也就有了社会的和谐。
D.两个事物间的“和”可以理解为对事物各自特性的相加。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之所以提倡和,其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帮助统治者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据此可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无关
C.根据《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可以推断,儒家早就认识到,音乐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过触及人心、匡正行为创造了和。
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足以使我们摆脱冲突和混乱,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龟(jūn)裂莞(wǎn)尔一笑栏楯(shǔn)濒临(bīn) |
B.愠(yùn)色悄无声息(qiǎo)作(zuò)坊晤面(wù) |
C.筵(yán)席岁在癸丑(kuí)骄横 (hènɡ)掺和(chān) |
D.蓬蒿( hāo )长歌当(dàng)哭乳媪(yùn)凝眸(móu) |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汉献帝以血书衣带诏赐给董承,董承联络了吴兰、王子服、刘备等,欲杀曹操,但密谋泄露,董承、董贵妃被曹操杀死。 |
B.《子夜》以吴荪甫与裕华丝厂工人的斗争为主线,以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与双桥镇农民的斗争为副线,相互交织,串联全篇。 |
C.《茶馆》第二幕中,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灰色大衫,但袖口瘦了,而且罩上青布马褂,这些服饰的变化,揭露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 |
D.《边城》中,天保为成全傩送和翠翠,驾船远行,遇险而死,傩送误认为这跟老船夫和翠翠有关,带着莫名的悲哀也下了桃源。 |
E.《哈姆莱特》中,“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话主要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正义感、责任感。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从古讲六书者,多不工书。欧、虞、褚、薛,不硁硁于《说文》《凡将》。讲韵学者,多不工诗。李、杜、韩、苏,不斤斤于分音列谱。何也?空 诸 一 切 而 后 能 以 神 气 孤 行 一 涉 笺 注 趣 便 索 然。(节选自《随园诗话》)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六书”是东汉(人名)在《说文》中提出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随园诗话》是清代(作者)的一部诗歌理论著作,他所倡导的“”(学说)在清代诗歌理论中影响很大。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关于诗歌创作的观点。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著名画家韩美林先生时的对话。请根据回答内容,选出最恰当的提问。
记者:?
韩美林:别指望父母,要有独立的自尊心。就像我小学时的校歌唱的:“但得有一技
在身,就不怕贫穷。且忍耐暂时的痛苦,去发展远大的前程。”现在我们的祖国富强了,我希望年轻人、年轻艺术家,把思想、修养、艺术乃至举手投足都更升华,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是一个富裕且有文化的大国。
A.您对年轻人有什么话要说吗? |
B.您对年轻人有什么看法吗? |
C.您对有些年轻人不学无术的现象怎么看? |
D.您觉得年轻人应该怎么面对今天的国家形势? |
下面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七言律诗《登洛阳故城》,中间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禾黍离离半野蒿,。
,。
,。
,犹自吹笙醉碧桃。
①鸦噪暮云归古堞②雁迷寒雨下空壕③可怜缑岭登仙子
④水声东去市朝变⑤山势北来宫殿高⑥昔人城此岂知劳
②④⑥③⑤① B.④⑤⑥①②③ C.⑤③②④⑥① D.⑥④⑤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