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 | B.杜鲁门的国情咨文 |
C.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 | D.戴高乐的就职致辞 |
15世纪,意大利兴办了一种寄宿学校,学校的学生以贵族子弟为主,也招收并资助有才华的贫苦学生,男女同校。教学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教会法规、数学、几何、历史、音乐、体操、舞蹈、游泳等。这表明意大利( )
A. |
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 |
B. |
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 |
C. |
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
D. |
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 |
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
A. |
具有理性精神 |
B. |
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 |
C. |
集文化之大成 |
D. |
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 |
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 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 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 )
A. |
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
B. |
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 |
C. |
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
D. |
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 |
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B. |
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
C. |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
D. |
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
历史学家陈垣在1943年写道:" 至于史学,此间(指北平)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指卢沟桥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这些变化体现出( )
A. |
西学东渐的影响 |
B. |
学界对考据之学的排斥 |
C. |
学者的时代担当 |
D. |
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