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一年(1861)初,奕訢上疏奏陈:“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这份奏折,不能表明奕訢已经:
A.看到了中国所面临的被侵略的险恶形象 |
B.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乃是最大隐患 |
C.有防范外来侵略的思想 |
D.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才是心腹之患 |
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 ,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 B.康熙时期 |
C.雍正时期 | D.乾隆时期 |
唐太宗时,全国分为十个道,每个道包括若干个州,以便于皇帝派官员视察各州的行政工作。与“道”职能相当的是()
A.秦朝的郡 | B.西汉的州 |
C.宋朝的谏院 | D.元朝的中书省 |
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
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
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 |
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 |
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所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周初“封建”的实施主要基于()
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B.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
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
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 |
某学者指出:“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其意在说明()
A.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无所不在 |
B.各国需基于本土性适应经济全球化 |
C.经济全球化加剧价值观冲突 |
D.经济全球化下民族国家的属性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