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一位出席联合国会议的代表曾说:“小国管理着小河岸边的美丽建筑物(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却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理解恰当的是
A.小国和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互相制约 |
B.第三世界尚不足以使大国行动受到制约 |
C.小国的发言权已取代了大国 |
D.第三世界国家虽大量加入联合国,但并未改变国际社会强权政治局面 |
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了全球化 | D.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 |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右图摘自2008年2月《体育周报》,标题为《37年后再握手》,图中外国人名为蒂姆·甘,
时任美国乒协副主席兼美国队队长。下列关于“37年前的那次握手”表述正确的是
A.意图是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
B.为中美两国解决台湾问题打开了大门 |
C.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首次正式接触 |
D.打破了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
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材料表明当时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B.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
C.日本崛起,成为政治大国 | D.欧共体建立,欧洲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