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
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
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③④ |
18世纪的欧洲曾兴起一股“中国风”,在建筑、绘画和各种日用品的装饰造型中都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当时有些欧洲人曾说,中国风格已控制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和家具,不久恐怕连基督教堂上的装饰也将加上金龙和宝塔了。材料现象反映了
A.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 B.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
C.中西科技差距日益拉大 | D.西方尊中国为“天朝上国” |
明以前各个王朝,凡君主年幼,必定有他的叔父、堂兄这样的人物代为摄政,而明代则规定,皇帝的叔父、兄弟以及除皇太子以外的儿子,一到成年就应当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谓之“之国”。“之国”的出现
A.有助于皇权摆脱支系牵制 | B.严重威胁了君主专制制度 |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 D.充分体现了分封制的弊端 |
宋代地主阶级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 B.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 |
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 D.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
有学者说:“后世儒家所着力申说的’义’和‘忠’,就是从‘尊尊’生发出来的;而‘仁’和‘孝’则是从‘亲亲’生发出来的。”儒家这一思想
A.是外儒内法的直接体现 | B.与宗法观念相通 |
C.体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 | D.受佛道思想影响 |
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说:“历史主要是研究人的,但是在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对历史具有同样意义……只有价值联系才使我们重视此一事件而忽视彼一事件……假使没有这种价值联系,那么我们对人类历史生活中的个别差别,将像对海上的波浪或风中的树叶那样漠不关心。”对此理解正确是()
A.历史研究是人对价值判断的主观体现 |
B.历史研究侧重事件对事件的价值联系 |
C.历史是探索发现孤立的个别事件 |
D.历史研究应以个人的活动为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