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②奠定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是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 A.公平竞争 | B.以文治国 | 
| C.分科考试 | D.重视教育 | 
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变化 | B.时局和战的变迁 | 
| C.基本国策的改变 | D.经济重心的迁移 |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 B.行政权 | C.军政权 | D.财政权 |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 
|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 
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 
|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 
|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 
|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