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 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 2460 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占草地面积的 1/3,并且每年还以 200 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据此回答(1)一(2)题。 我国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温带地区气温升高,蒸发旺盛 |
B.人们的过度垦殖、放牧、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
C.冬季风势力增强,影响的范围扩大 |
D.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多发 |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①大量外迁人口,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③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 封育固沙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 节水农业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综合发展指数是对某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科技等方面测量的综合性指数,数值越高,发展水平越好。 读“我国2000年及2008年农村综合发展指数图”,完成以下问题。八年来,中部地带农村综合发展指数变化不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①鄂②湘③冀 ④晋⑤陕
A.②⑤ | B.②③ | C.⑤④ | D.①② |
促进内蒙古农村综合发展指数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①粮食生产大幅增加②城乡一体化发展成绩突出
③生态建设成效显著④农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下图为“我国1985-2005年不同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市场份额(%)变化图”。完成以下问题。关于三个区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市场份额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区先变大后变小 |
B.Ⅱ区先变大后变小 |
C.Ⅲ区2000年至2005年变化最大 |
D.2005年Ⅱ区市场份额最大 |
导致Ⅰ区2000年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市场份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技术产业的引入 |
B.国内外的产业转移 |
C.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 |
D.产品产量不断下降 |
下图为“全球稻—鱼系统分布图”。稻-鱼系统是通过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同时产出稻谷和水产品的重要农业方式。完成以下问题。该农业类型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混合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食物供给 |
B.生态农业,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 |
C.立体农业,有效利用时间和空间 |
D.基塘农业,有效防止洪涝灾害 |
关于图中四地的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当甲地水稻收割之际,乙海域洋流流向自西向东 |
B.丙地发展稻-鱼系统有可能加剧当地用水紧张 |
C.南美洲较少发展稻鱼系统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崎岖 |
D.戊地发展稻-鱼系统的优势条件是市场广阔 |
下图为某区域水系图,右图为甲湖泊及与其相连乙河段的水位变化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湖泊水补给河水的月份是
A.1月 | B.7月 | C.8月 | D.11月 |
关于图中丙河河水流动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6月——从东北流向西南 | B.7月—— 从西南流向东北 |
C.8月——从东北流向西南 | D.11月——从西南流向东北 |
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某年7月高温日数分布。读图完成以下问题。与乙地相比,甲地高温天气的原因有
A.深居内陆,沙漠广布,吸热快 |
B.正午太阳高度大,白昼时间长 |
C.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 |
D.地形封闭,不利散热 |
该月的高温酷暑对乙地造成的损失比甲地大,其原因是
A.甲地资源储量较乙地小 |
B.乙地人口密度较甲地大 |
C.甲地防暑措施较乙地好 |
D.乙地经济发达能源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