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4月两岸举行“汪辜会谈”并达成4项协议以来,两岸关系经历了重重波折,如今终于雨过天晴,2008年12月15日两岸正式实现大“三通”。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实践的主体 |
B.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特点 |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能够引起质变 |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定的目的服务”。过说明自由是
A.对必然的认识 | B.摆脱盲目必然的束缚 |
C.利用规律对世界的改造 | D.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力 |
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说明了
A.在知行关系上,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 |
B.“知”和“行”是人们认识事物规律性的两个主要环节 | |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水平高 | D.行是认识的归宿和目的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 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 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 |
C.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
波普认为,知识不能从一无所有开始,既不能从心灵白板开始,也不能从观察开始;不是“先有观察后有理论” ,而是“先有理论后有观察”。“理论先于观察”这一命题
A.具有先验主义的特点 | B.属理性主义的观点 |
C.否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 D.肯定理论中已包含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