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位法律专业大学生“村官”的日记摘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逐渐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
我选择到最基层——农村去工作。这是一个别人没做过的“吃螃蟹”的决定。我想人是要有点理想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可以干出一番事业。---------2006年01月15日
在农村,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2006年09月14日
为使更多人学法、用法,我在村里办起法律夜校、法律咨询室……从中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2007年10月20日
3年过去了,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收入翻番,不少村民喜迁新居,村里时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2008年12月28日
(1)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说明大学生应该如何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聪明才智?
(2)假如你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请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就业困难?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尖锐起来:苏南超省平均水平,苏中超全国但低于省平均水平,苏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贯彻中央提出的“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确立了“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分类指导方针。鼓励苏南经济发达市、县与苏北经济薄弱县实行对口挂钩协作,加速苏北工业化进程;利用新一轮沿江开发的契机,建设苏中以长江为轴的新型国际制造业基地;鼓励苏南主动参与长江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主动与上海及国际经济接轨,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从而形成长江南北联动开发,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竞相开发的新格局。
江苏在实现“两个率先”目标过程中是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
某地为创建养猪基地,强令所有农户搭建高标准猪舍,并要求人均养猪5只,以期达到家家户户养猪致富的目的。可后来,相关的服务措施没跟上,饲料贵,卖猪难等原因,大多数农户亏了本,致富项目变成了“致贫”包袱。
上述做法违背了什么哲理?为什么?
辨析题:只要从实际出发就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广州、四川等地考察工作时强调:“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的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意识。” 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1)我们为什么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10分)
(2)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15分)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事物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成意识。”请回答:
(1)什么是意识?(5分)
(2)从上述材料中说明,意识的根源是什么?(5分)
(3)上述材料中表达的意识是否是正确的意识?为什么?(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