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柳州开元寺夏雨
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竞沈浮①。
面如田字②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释】①沈(沉)浮:遗失。②田字: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3分)
颔联写“雨”却不着“雨”字,而句句突出“雨”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小题。(共6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观魏博①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①魏博,古地名。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何相公形象。
阅读下面的诗作,完成小题
《读<山海经>》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对这首诗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这里用的是炎帝的小女儿游东海溺死而变为精卫鸟的典故,意思是精卫鸟常衔西山木石来填海。 |
B.“刑天舞干戚”中的“舞”字用的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一个胸怀壮志、宁死不屈的威武斗士形象。 |
C.诗中的“既无虑”、“不复悔”,是说精卫、刑天始终坚持斗争,对死亡无所顾虑,即使是死,也对自己的行为毫不反悔。 |
D.“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是说,只要有雄心壮志,能够坚持等待,实现愿望的美好时刻就一定会到来。 |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平淡自然,别具一格。表面上情绪激动、高昂豪放,其实仍然不失“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味。 |
B.诗的开头两句用了对比手法,说精卫力量微弱,又说东海浩瀚,一“小”一“大”突出了精卫的坚强意志。 |
C.这首诗每句五个字,一共八句,没有对仗句,诗歌的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从体裁来看,是一首五言古体。 |
D.全诗歌颂了精卫和刑天坚强勇敢的斗争精神,寄托了诗人慷慨不平之情,说明隐居的陶渊明并未忘掉现实。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