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2-38(图中箭头表示盛行风向),回答下列问题。
![]() |
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正位于____点附近,太阳的直射点位于___半球,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
F地此时盛行______风,受其影响,F地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E地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
此时,AB之间的等温线向___方向凸出,C地以西海上等温线向___方向凸出,E地沿海海洋等温线向___方向凸出。
非洲大陆南端因受______带控制,气候具____________的特征。
读某河流水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河流 |
长度(米) |
径流量(亿立方米) |
干支流通航里程(万千米) |
河口航道水深(米) |
河口地区通航能力(万吨) |
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
甲 |
6300 |
9600 |
5.75 |
10 |
5 |
180 |
乙 |
1320 |
790 |
0.16 |
3~3.3 |
0.15~0.3 |
22.4 |
(1)图中代号A处的水利工程,成功蓄水到156米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2)可以沟通B、C的陆上铁路为_______________(不定项选择)
A.京广线B.京九线C.第一亚欧大陆桥D.第二亚欧大陆桥
(3)两河流主要承担的运输任务有_____________(不定项选择)
A.旅客B.原油C.粮食D.铁矿石
(4)在甲河流域,上游应______________,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中游应________________,防治水患;下游综合治理______________。
(5)过去甲河的航运量只有乙河的十分之一,如今甲河的航运量已超过乙河,跃居世界内河航运第一位,试分析其原因:
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现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省区。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共13分)
资料一:见图14资料二:见图15资料三:见图16
![]() 图14中部六省位置示意图 |
![]() |
![]() |
(1)有人提出“中部塌陷”的说法。根据图15,可以体现这种说法的依据是。(2分)
(2)导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 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B. 与东部地区比,城市裙带动能力弱 C. 劳动力丰富
D. 交通条件不如东、西部地区 E. “中部崛起”战略尚未实施
(3)下列条件各省工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
A.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 B. 位于湖北的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C. 河南、安徽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 D. 湖南、江西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5)分析该区域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产业典型产品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依据下图判断,信息产业处于和期(填字母);纺织工业处于期或期(填字母)。
(2)产业的转移对转移国或地区而言往往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据下表分析日本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ABC各是什么不利影响)
读某跨国公司家用电器工厂产业转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跨国公司工厂的生产、布局2000年和1990年相比的主要变化。
(2)分析影响该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的主要因素。
读东亚《工业区域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的分布及污染工业迁移方向示意图》,回答有关向题。
(1) 从自然条件考虑,A国发展工业的不利因素是。
(2)20世纪70年代以来,A国工业由密集型转向密集型。图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怎样利用这种变化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
(3)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建立经济特区。在图中B处建立经济特区有哪些优越的地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