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我国人口数量和地区分布变化”专题的研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搜集到我国近两 千年来人口总数量和地区分布变化的数据。据此回答问 题:(11分)
材料一 我国近两千年来人口总量变化表
| 年份 |
人口(万) |
年份 |
人口(万) |
| 2 |
6 500 |
1110 |
12 000 |
| 25 |
4 000 |
1275 |
7 000 |
| 180 |
7 000 |
1350 |
10 000 |
| 220 |
2 500 |
1370 |
8 000 |
| 510 |
5 200 |
1570 |
15 000 |
| 608 |
6 000 |
1645 |
8 000 |
| 620 |
3 500 |
1852 |
44 000 |
| 750 |
9 000 |
1911 |
42 000 |
| 760 |
7 000 |
1949 |
55 000 |
| 980 |
6 000 |
2005 |
133 783 |
材料二 我国近两千年来北方地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表
| 年份 |
2 |
140 |
742 |
1102 |
1491 |
1820 |
1933 |
1990 |
2000 |
| 百分数/% |
81 |
59 |
60 |
41 |
40 |
33 |
38 |
43 |
43 |
(1)新中国以前,我国人口总量呈现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起上述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是 ( )
| A.自然灾害 | B.气候冷暖变化 | C.社会经济 | D.瘟疫流行 E.人口政策 |
(3)近两千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占全国人口比重发生了__________次明显的突变减少过程。公元760年前后,我国人口和经济中心发生了向南方的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历史性转移。
(4)公元760年以前,我国近六成多的人口集中在北方地区。试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时期我国北方人口分布的特点以及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 _______________气候。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的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的是,它们都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 ________的地域分异,它的形成是以 _____为基础的。这种分异在 ____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4)从D→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它的形成是以 __________为基础的,这种分异在 ____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5)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中,在南半球缺失的两个陆地自然带的字母是,。
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经济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又冲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_______ ____,60、70年代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现在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________。
(2)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年。分析2010年后我国人口死亡率缓慢上升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来2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 ____、 ______。将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
读某城市略图和该城市各地区2008年人口变动示意图(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与总人数的比重),回答下列问题:
(1)在A—I的各地区中,人口总数基本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是该城的中心商务区,右图中能反映A区人口日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____。结合图示分别说明城区(市区和老城区)、郊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______________,并判断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过程,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造成卫星城F的地租水平普遍比D城高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材料一: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7月14日02:05在台湾花量莲海域(24。1°N,122。2 °E)发生6。7级地震,深度6公里。
材料二:中央气象台消息,第8号台风“莫拉克”于2009年8月7日23时23分在台湾花莲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3级。图为“莫拉克”台风移动路径及影响范围示意图。
(1)台风是(天气系统)强烈发展的结果。受其影响,8月7日8时花莲县的主导风向是 。
(2)“莫拉克”台风登陆给台湾花莲县带来的主要自然灾害..。(3)据统计分析,台湾地震频发的原因是。(4)据图描述台湾岛的地势特点 。台湾岛的铁路线呈环状分布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5)台湾森林树种丰富,被称为亚洲“天然植物园”,是因为分异规律显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简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E村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山青水碧,是省生态文明村。最近,有家大公司计划在该村兴建化工广,他们将给予村民一笔不小的土地征用费,还能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关于征地办厂一事,村民有人支持,也有人极力反对,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如果你是该村的村民,请阐明你的意见及理由。
(3)该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拟设立一个建制镇。你认为镇政府驻地应设在图中哪一个村子?理由是什么?
(4)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试述你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