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新个体时,通常能发生无性生殖所不能发生的重要变化是
A.生活加强 | B.DNA复制 | C.基因重组 | D.基因突变 |
6.下列关于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
捕食者数量/只 |
蝌蚪存活率/% |
||
甲 |
乙 |
丙 |
||
1 |
0 |
87 |
7 |
40 |
2 |
2 |
58 |
30 |
25 |
3 |
4 |
42 |
32 |
11 |
4 |
8 |
20 |
37 |
10 |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 |
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食物链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
C.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
D.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 |
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 )
A.甲=乙 | B.甲>乙 |
C.甲<乙 | D.无法确定 |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
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
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 |